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39章 李萍的眼泪
三天后,乔福林菌包厂第一批灭菌原料出炉,关大壮带来一挂5万响鞭炮,于是在这飘着雪花的凛冽的寒冬,清脆的炸响声惊醒了柞树沟的黎明。大家早早就来到老磨坊,等待着菌袋出炉那一刻,许多耳农也来了,他们怀着好奇心东瞅瞅西望望,议论纷纷,想看看菌包厂制作的产品质量如何。
鞭炮响过,天还朦胧,乔福林对十几名雇工和帮忙的耳农下达了出炉命令。于是大家一声呐喊,在两名工程师的指挥下各忙各的,来来往往,紧张而有序。第一批出炉10万袋,参观的耳农们有的议论纷纷,说看模样跟咱普通锅炉出产的差不多,关键要看后期养菌和出耳率了。有的耳农干脆脱掉外套,甩开膀子参与到忙碌中。徐莲蝶拿着一个笔记本,跑前跑后,不时在本上记着什么。自从菌包厂开始建设直至设备安装,到灭菌的全过程,她都参与了,她现在已经是柞树村黑木耳生产的技术大拿,完全替代了毕得财的职能。
上午10点一刻的时候,老磨坊外响起一阵汽车马达声,接着侯宝山、林铁和郭伟忠以及一群陌生人走进老磨坊。
“嗬,大家够忙碌的啊。”郭伟忠对跑过来的乔福林说。
乔福林没想到县长会来,显得有些激动,虽然寒冬,他却只穿着一件线衣,头上和肩背上蒸腾着热气。他握着郭伟忠的手说:“你那么忙,咋来了呢?”
郭伟忠往菌包厂走去,说:“你可别忘了,你的菌包厂还有我奖励你的一半资金呢,这么多钱扔到水里还咕咚一声响,泛起几朵浪花呢,听说你今天出菌,我带着一班人来加油鼓劲,为你站台。”
乔福林跟在后边,搓着手,憨厚地笑了。
侯宝山说:“谢谢郭县长关心支持柞树村的黑木耳事业,您放心,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
说话间走进菌包厂,看着厂房里忙碌有序的人们,郭伟忠说:“好啊!老支书你说得对,完全符合县委县政府的思路,为了发展壮大我县的黑木耳产业,县委决定成立黑木耳产业发展办公室,我兼主任,从机关和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全力、快速推进这项富民产业,迅速做大做强。”说到这,他朝后面的林铁等几个人招手,把他们叫到前面,说,“林阳镇镇长林铁兼任黑木耳办常务副主任,团县委书记林殿和市政府常务副主任抽调到办公室,做专职副主任,成员有财政局、招商局、农业局、供销联社、县委县政府两办等十几个部门,而且最近要召开全县黑木耳产业推进现场会,地点就在你们柞树村,回头林铁你们准备一下。”
侯宝山兴奋地说:“好啊,太好了,县里这么重视黑木耳产业,成立这么强有力的班子推进,看来我们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这条路子,是趟出来了。”
郭伟忠说:“是啊,感谢你们柞树村,是你们给全县30万农民趟出来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啊,宝山同志,你们支部一般人功不可没,了不起啊!”
侯宝山不贪功,说:“郭县长过奖了,这条路其实都是乔福林带领乡亲们闯出来的,他才是真正的英雄,有胆有识,我们都应该感谢他才是啊。”
林铁插话,说:“是啊,这条路现在看成功了,但当初乔福林刚开始干的时候,可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苦努力,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一步步闯出来的,我们真应该大力宣传啊。”
说到这郭伟忠转过身,对随行的县报社、电视台记者说:“林铁主任的话很对,希望你们新闻媒体深入田间地头,到耳农家里去,挖掘他们创业的艰辛,宣扬他们不畏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为我县30万农民致富奔小康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县黑木耳办抽调的都是精兵强将,成立后他们雷厉风行,菌包厂第二批产品出炉那天,郭伟忠带领黑木耳办全体人员,以及16个乡镇的一二把手,县直各单位一把手、黑木耳研究所全体人员,各金融单位一把手,以及重点村屯的支书、村长,浩浩荡荡9台客车开进柞树村。村庄的主道一共才几百米长,9台大客车从大榆树下一溜排开,一直排到老磨坊,气势蔚为壮观。
柞树村炸了。用老校长徐锡坤的话说,自打柞树村建村一百多年来,不仅第一次有县长踏足,而且还迎来三百多名东和县的头头脑脑,管事的,管钱的,管人的都来了,这是第一次,属于开天辟地头一遭,将来一定要写进村史,要大书特书。
林铁一身兼二职,对柞树村比较熟悉,手拿话筒在前边引路、介绍柞树村历史和风土人情以及需要观摩的情况。他们参观了一户耳农的普通灭菌锅炉和乔福林的新式灭菌锅炉,接着去了徐莲蝶家的菌种实验室,然后来到关大壮家和另一家庭院,参观他们新建的红色彩钢瓦、铺着白色瓷砖的新房(柞树村已经建起十几家彩钢瓦房),又来到乔福林新建的三层小洋楼参观。
那些乡镇长们惊呆了,村支书们傻眼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观音岭的深山沟里,竟然有这么沸腾、富民的产业,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经济效益,参观关大壮的新房时,有些人还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乡镇、村屯,也有个别先富起来的人盖起了和关大壮差不多的彩钢瓦房,可当他们来到乔福林家三层洋楼前时,简直被这漂亮、独特、气派的洋楼亮坏了眼珠,这种在影视剧中才能见到的外国式小洋楼,以前去南方参观学习时看到过,他们只当是开开眼界,做了个美梦,从来也从不敢想象,在这偏远、落后的东北边陲,会有一天住上如此华丽的小洋楼。可是事实就在眼前,柞树沟的乔福林就建起来了,他是靠着再普通不过的、小小的黑木耳建起来的,简直不可思议!
人群中还有一个人无比震惊,甚至有些热泪盈眶了。这个人就是农行行长李萍,虽然乔福林把洋楼的照片给她看过,她也发出过感叹、赞扬,夸奖说老公真能干,真了不起,但今天亲眼目睹,尤其色彩明艳、设计独特的洋楼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和美丽,所以当她还没走进洋楼时,就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而热泪盈眶了,她感到非常愧疚、后悔,又觉得无比自豪与荣光,愧疚的是以前对丈夫搞黑木耳的支持力度不够,有时甚至还埋怨、嘲讽、打击他的积极性,自豪荣光的是,这座令在场东和县三百多号有头有脸的人们无比赞叹、啧啧夸奖的洋楼,就是我丈夫建起来的,是他靠着一双勤劳的手,一朵一朵黑木耳赚来的。
李萍伸长了脖子,在人群中寻找乔福林的身影。很快她就找到了,发现他高高的个子是那么显眼,那么富有魅力,他正在前边给郭伟忠带路,推开小洋楼的厚木门。她拿起相机拍了许多照片,她想,来年春天一定把父亲和乔小盼拉来,让他们也开开眼震惊一下,尤其小盼这孩子,还没进入青春期就总跟他爸劲儿劲儿的,嫌乔福林一心扑在柞树村这个野山沟,忽略了他的学习和成长,可是孩子啊,你哪里知道,你爸爸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为了老娘和哥嫂,为了柞树沟的一千多口人,他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小盼,你应该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
观摩的最后一站是老磨坊。在这里人们再次被震撼到了,他们没想到会有如此壮观、先进的灭菌工厂和技术,于是不断地点头称赞。许多镇村干部朝乔福林索要电话号码,说请他去传经送宝,乔福林应接不暇,一时间场面有些忙乱。
郭伟忠笑着对林铁说:“看这架势啊,以后乔福林要分身无术成了大忙人啊。”
林铁说:“福林本就是柞树村的香饽饽,以后恐怕要成了全县的香饽饽了。”
郭伟忠说:“好啊,像乔福林这样的致富先锋,就应该成为人民的香饽饽,就应该成为他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越是老百姓把他当成明星,越说明人们致富的脑瓜开窍了,这是我们应该正面引导和鼓励的。不如这样吧,你让他印些名片,方便村干部和耳农随时请教。”
县里来的各级领导们参观完毕,被林铁带来到柞树村村委会俱乐部,这里是以前放映电影用的,这些年镇里放映队解散了,闲置许久的俱乐部落满灰尘,前几天坐镇指挥筹备观摩现场会的林铁吩咐侯宝山,动员村干部利用两个晚上才把灰尘、蛛网打扫干净,从村小学借来桌椅,就成了会场。
林铁、侯宝山先后发言,乔福林也就自己辞职搞黑木耳的前世今生,做了介绍。最后。郭伟忠做了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话,他要求会后各乡镇立即召开落实会,黑木耳研究所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耳农工作,要求明年全县17个乡镇必须达到一亿六千万袋黑木耳产量。为了给各位乡镇领导上“紧箍咒”,索性在会上直接与各乡镇一把手签订了军令状,完成有奖,完不成通报批评。
郭伟忠恳请驻东和县的各金融单位,要积极与上级行汇报、沟通,尽最大限度扶持耳农生产。他说:“县信用联社和农业银行是助农的主力军,这也是你们应该大力扶持的业务,希望你们不遗余力地予以扶持。”
县信用联社主任表态,说:“我们一定尽全力争取贷款指标,不负县委嘱托和广大农民兄弟的厚望。”
见信用联社主任表了态,郭伟忠朝台下问:“农行领导来了没有?你们是个什么态度啊?”
李萍站起来,苍白的脸上突然布满一片红云,说:“来了,我们坚决拥护县里的决策,回去立即召开会议调整扶持方向,把扶持黑木耳产业作为今后最主要的方向。”
郭伟忠高兴了,说:“好哇,你这个表态很好,我代表县政府感谢你。这样一来,乔福林就不用上我那哭穷了,是不是啊乔福林同志,以后你要是想扩大生产规模,直接去农行找李行长就行。”
低下有知情的人哄的笑起来,主席台上旁边的林铁也无声地笑了。
散会后,郭伟忠和林铁坐在一辆车里。郭伟忠还记得刚才的事,觉得纳闷,问林铁:“刚才我在会上说错话了吗?怎么下面起了哄笑声,我注意你也笑了,咋回事?”
林铁说:“你没说错话,是逻辑上有点问题。”
郭伟忠说:“如何解释?”
林铁笑说:“乔福林要想去农行贷款,根本不用出门。”
郭伟忠说:“不去农行去哪里?”
林铁说:“在家里啊。”
郭伟忠更加不解了,说:“虽然金融单位现在提倡改善服务环境和质量,但要想办贷款,总不至于打个电话那么简单,至少还要办理一些程序吧?”
林铁又笑了,说:“别人不行,偏偏乔福林就行。甚至,他在被窝里就解决了。”
郭伟忠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他俩是两口子啊!”
林铁早已笑得前仰后合。
瑚布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