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该死啊,败家还娶绝色女帝

第181章 魂珠的第二个用途(2/4)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181章 魂珠的第二个用途

所以根本就看不上这些灵魂力量。

“我不要。”

秦北还没有说话呢,沐昭雪就率先开口拒绝了。

“为啥?”

秦北有些懵逼的看着沐昭雪,没想明白为啥。

“这是别人的灵魂力量,即便已经没有意识了,我也不想让自己的灵魂沾染上别人的灵魂,这样的力量我不需要。”

沐昭雪清冷的说道。

这一瞬间,秦北好像看见了最初来大夏时候的沐昭雪。

那时候的沐昭雪就是这般的清冷,好像什么都和她没有关系一样。

不过这样的沐昭雪才是真正的妩国圣女。

也是传言中的妩国圣女。

一切的温柔只有在面对自己这个夫君的时候不一样。

这么一想,秦北还有点儿小激动。

因为这说明拿下沐昭雪那只是时间的问题。

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相比于沐昭雪,秦北对这些就没有过多的忌讳或者抵触了。

别人的灵魂怎么了?反正都是无主之物了,只要自己吸收过来,那就是自己的了。

而且灵魂力量的提升好处还是很多的。

即便秦北在灵气修为方面已经躺平了,但这方面既然出现了机会,秦北还是不会放过的。

“那我试试。”

秦北说完就席地而坐,开始感受这些魂珠内散发出来的灵魂力量。

一瞬间的功夫,秦北就感应到了十股不一样的灵魂力量。

每一股力量里面都有一定的灵魂记忆。

这原本是能够帮助吸收之人增加对武技的熟练程度的。

不过这些对于秦北这个修习的武技都是仙品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抹除这些记忆很简单,只需要用自己的灵魂力量冲击一番便可以了。

不过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

检查完这些灵魂力量已经变成了最为纯粹的灵魂力量之后,秦北也不犹豫,直接将这些灵魂力量吞噬。

几秒过后。

“哦~爽爽爽~”

感受到灵魂力量的提升后,秦北一连几个算字出口。

这真不是秦北故意而为之。

而是灵魂力量的提升真的能够让秦北感受到快乐。

所以情不自禁的才会有这番表现。

不过落在周围人耳中就很可气了。

因为这时候秦北的身前站着两个美女。

看不到秦北的身影却能够听见秦北这爽出天际的喊声。

这不得不让周围的人遐想连篇。

“等从这里出去之后我一定要让大夏的人知道这北亲王的真面目!”

“就是就是!亏我以前还将北亲王当做自己的目标,现在看来是我错付了。”

“自己不行就算了,居然还拖累自己的夫人,现在还将所有的好处都收在了自己的手中,真不是一个男人!”

议论秦北的人有男有女。

显然大家对秦北的表现都很是失望。

并且觉得沐昭雪和姬竹月两人真的很惨。

蜂蜜配苦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真龙剑
真龙剑
(暴爽热血传玄+单女主) 少年因气海破碎,惨遭宗门抛弃,堕入谷底。 身后是家族,我不能倒下! 得龙帝传承,做剑体双修。 一步步走上巅峰,去攀那无上之境!
佚名
规则怪谈:开局遇到卧底,稳了!
规则怪谈:开局遇到卧底,稳了!
关于规则怪谈:开局遇到卧底,稳了!:无套路,烧脑。没有后宫,没有系统。纯推理。无天赋。怪谈降临,世界崩坏。杨渊被选中成为参与者。在被称为的世界里,努力存活。刚想打入内部,怎么你也是卧底?不要单枪匹马的作战,我们有丰富的群众基础,问我拿什么挑战怪谈,我是卧底呀。副本里面,都是卧底。诡异,投降吧,外面全都是卧底。里的真相。真的如表面一般幸福吗?杨渊被选入副本,看似正常的小镇却一个老人都没有。杀机四伏
书虫小分队
混沌大魔头
混沌大魔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样的美景却被一声啼哭打破,只见一蓝衣女子暗自伤神,将襁褓婴儿放在庙门前。 他乃混沌圣体,可刚刚出生就遭到了贼人惦记,夺了他的心,他的眼,他的灵骨,以及…… 奄奄一息之际,才被人送到了寺庙,听天由命。 本以为这个天生混沌圣体是活不下去的,谁知魔王之心突然躁动,五大高手皆无可奈何,只好将其注入婴儿体内。 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是,圣体竟然与不灭之心完美融合,从此他……
佚名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袋子通古今:我助倾国女帝搞基建
苏默无意间发现牛皮袋子居然可以通向古代,并认识了大夏倾国女帝林曦。女帝所在世界正值大饥荒年,庄稼颗粒无数,饿死的人无数,更是激发了各国之间的战争。女帝正率领五万士兵守城,被蛮国二十万精兵包围。在粮食与水都快断绝之际,女帝跪求神灵保佑。碰巧遇到苏默通过袋子传送过来的方便面等物资,以为是神灵显圣,将苏默称呼为天尊真神。两人建立沟通后,苏默给女帝传送了大量的物资,而女帝则反馈给苏默金银珠宝,古董等物品
王公语腾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关于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隋末,李善道初为求活,投奔了在瓦岗落草的同乡徐世绩,后经奋斗,与李世民并为当时双雄,一决胜负。
赵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