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39章:700万人齐南下
重炮的划分标准,按照英德美苏这样的工业国来说,150毫米这个级别的加农炮算是起点,150mm榴弹炮这种能够被放进师里的自然是不算的,从重量上来说也不够重,十吨都没有,而280~300毫米这个级别的榴弹炮一般作为上限,再往上算超口径重炮。
为了对付马其诺防线上的坚固堡垒,德军总参谋部在三十年代初就提出了大口径铁道炮的设想,具体项目在1935年确立,最终由克虏伯、莱茵金属等工厂联合研发。
这批铁道炮在去年未才交付,口径70cm,发射混凝土破坏弹可以击穿厚达六米的钢筋混凝土,足够毁灭马奇诺防线上的任何一座堡垒。
三个月前,德军的两个工兵团就抵达了这里,开始铺设铁轨,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过长达两个星期日夜不休的铺设和建造,得以让这门全世界最庞大的巨炮抵达这里。
当然,铺设铁轨、部署铁道炮的动作不论再谨慎也不可能完全保密,法国人之前就起了疑心,如今通过航空侦察正式确认了这门巨型铁道炮的存在。
法军自然是惊慌失措,立即从后方调了一支轰炸机大队,次日黎明时分,二十余架布雷盖br693轰炸机便飞越了边境线,直扑基尔克尔而来。
但德国陆军的防空战术研究十分领先,保卫单位素质优秀,反应十分迅速: 防空单位的lak31型88毫米高射炮和flak34型37毫米高射炮立即开火拦截;
化学单位启动发烟罐,产生连绵不绝的浓密烟幕来遮蔽火炮;
防卫单位立即进入阵地,防止法军可能的地面进攻。
高射炮阵地上,炮组成员们有条不紊,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高射炮、圆筒似的光学测距仪、柳条箱、引信测合机与旁边的德军士兵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漂亮的高炮、精密优雅而不失厚重的机械以及合身挺拔的军装,作为旁观者,没有人能够忍住不拍一张照片,那名记者从防空洞中探了出来,麻利的拍下了一连串的照片。
还未等他检查照片的橙色,一连串密集的炮声便轰隆隆的响起,湛蓝的天空中立马出现了数十个黑色烟团。
得益于法国落后的战术思想,德军的防空出乎意料的好——
88毫米高射炮扰乱了法军的机群,37毫米高射炮则对着仍然执行低空水平轰炸的法国轰炸机疯狂输出,近半数的飞机甚至未能靠近目标,而靠近目标的飞机迎着地面上来袭的密集火力,完全无法瞄准。
而隐藏在浓烟中的火炮同样无法被法军飞机捕捉到,最终幸免于难。
德军重炮并没有因这次空袭而停止,当天中午,相隔数十公里的几门巨炮便一起向着对面的马奇诺防线送上了属于自己的问候。 正午十二点,艳阳高照,几门巨炮缓缓抬起了炮口,霎那间,火光在炮口闪过,几乎与耀阳等同,在正午时分也能够清晰的看到。
与此同时,剧烈的炮口爆风席卷了四周,树木摧折,大地颤抖,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口鼻舌耳都被狠狠的攥了一把。
表面上,马奇诺防线是由一系列要塞所组成的,大量的观察堡垒、火炮堡垒、机枪堡垒和反坦克堡垒组成构成了这座传奇防线的地上部分。
但地上部分其实并非它的本体,马奇诺防线的本体实际深埋于地下,地下有完备的指挥部、住宿间、救护间、休息间、弹药库、食品库,通风系统的空气滤清设备还具备防毒功能,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小型城市。
然而,这样的防护在恐怖的重炮面前并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整个要塞被从上到下贯穿,几乎被从地下翻了上来,如同天罚一般的恐怖景象让在场的法军无不战栗,几乎丧失了斗志。
在炮击之后,德军开始对马奇诺防线西段实施试探性进攻,并评估大规模进攻的可行性,到目前为止,德军的计划仍包含了强攻马奇诺防线,不得不说实在是疯狂。
虽然说马奇诺防线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付出足够的代价一样可以攻克它,但它本身也是为了迟滞进攻部队,大大减慢其推进速度,这样法军就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调派援军。
法国人认为,这样一来,强弩之未、精疲力尽的德军就会迎面撞上严阵以待的法军援军。
那样的话,最好的结果是反击成功,最坏的结果也是陷入僵持。
而到目前为止,英法两国算是初步搞清楚了德军的战略部署,整条战线从北到南一共部署有三个集团军群: 北线进攻荷兰和比利时的是第三集团军群;中线穿越阿登森林的是第二集团军群;南线进攻马奇诺防线西段的是第一集团军群。
当然,德军也并非是一门心思向马奇诺防线上死攻,德国人更擅长侧击战术,通过炮击的干扰,负责正面进攻的第八集团军派出了一支装甲师绕过直接防线,从侧面协助进攻。
人民军与国防军相比,在步兵师上的变动并不大,但装甲师方面的区别却有些大,人民军的装甲师下面主要包括一个装甲团、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装甲炮兵团,总坦克数大约在160至180辆这个区间,机动能力更强,再加上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已经基本配齐,战斗力也很可观。
上百辆三号c型和四号a型坦克绕过防线侧面,每一辆坦克之间保持着五十米的标准行军间距。
许多坦克的外边挤满了搭便车的步兵,虽然坦克兵们不喜欢这样,但眼下也没理由拒绝。
然而,刚道路上,德国人便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
道路上全是都拖家带口的法国平民,汽车、马车、驴车、骡子,还有拖拉机、摩托车和自行车。
对面的法国平民们惊讶的望着滚滚而来的德军坦克,眼中满是难以置信,随后一哄而散,向着四面八方而去。
“这得有上万人吧?”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很显然,这是在逃难。”
“可是,像这样我们怎么通过这里?”
“没办法了”一名坐在坦克上的步兵连指导员从已经停下的坦克上跳了下来,对着身后的连部人员道,“同志们,我们得帮帮他们。”
绵延数公里的逃难的平民给德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较高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让人民军做不到暴力驱散这些法国百姓,将他们行李车辆掀翻而强行通过,因此他们大概花了一个小时时间来疏通道路。
然后,第2装甲师委任机械化步兵团政委作为临时组织委员,领导师属宪兵队来疏导这里的交通,协助这些人向南方而去。
但是,不统计不知道,一统计吓一跳,光他们遇到的这一拨人就有足足四干人,他们来自边界的几个村庄,抱团逃难。
而通过这些人,德军政委了解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况,整个法国边境从两个月前就出现了成规模的逃亡现象,只不过那时候还不明显,直到昨天开战,这样的人群就越来越多。
当然,这也与德国人自己有关系,从北欧的战事开始到现在,德国专门在国内开设了宣传电台,向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乃至于英国、意大利宣传政策和目的。
作为最早工业化的西欧,这些国家的收音机保有量非常可观,即使是农村百姓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购买了收音机,再加上法国政府并没有像英国、荷兰这些国家一样实施严格的管控,因此还是有不少人收到的。
而在波兰战役开始后,德军政治宣传部又专门向法国边境地区空投传单,进行心理战。 只是,最终的结果与德国人所设想的相差甚远,法国人一直处在一战后的阴影中,德军的宣传碰上这种失败主义思想,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北方的法国人首先想到只有一个字——
“逃!”
历史上,北方有超过700万法国平民在法国战役期间逃亡南方,不仅如此,还有200万比利时人选择逃难,要知道彼时法国人口才4200万,法国第五大城市里尔全城只剩下两万人,相当于整个北方都跑空了。
人都没有了,你还打什么仗?
客观来说,虽然欧陆第一的名头是假的,但法军的再武装也还算是能看,打的也还可以,以阵亡人数做对比,法军基本能做到二比一,尤其是敦刻尔克后,英国、荷兰和比利时都无了,法国空军也没了,这时候才是法国战役最激烈的部分。
单论陆军,德老一,苏和法也是第二的水平,只是双方之间存在着断崖式的领先。
装甲集群战术的突破能力在此时实在是无解的强大,而德军的综合素质以及曼施坦因计划也确实优秀。
尽管在路上耽搁了一段时间,但德军依然在天黑前绕到了防线的侧面,并在铁道旁截停了一辆军列。
“坦克,海因茨同志,坦克,整整一火车的坦克!”
在法军惊讶的目光中,海因茨并没有太过于在意这个战果,而是继续向侧线奔袭。 在半天的打击中,整个堡垒群已经变了一番样子,尽管德军步兵依然被压制在阵地上,但法军的反击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巨炮带来的恐惧实在是太过于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