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5)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子真说 布施一端。不说到福德。布施何用。

云峰说 若说到福德布施。又何用。

子真说 然则不布施者。反有福德乎。

云峰说 布施有限。福德无穷。人若于布施。前后打算。一回反为布施所拘。而果报亦从此分限矣。故此段深言浅解。与后义不同。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子真说 此段是如来诘问。须菩提以令之言下自悟意。总发明上文无住相之旨。亦是如来现身说法处。故言心中揣度。何如果可以现在说法之身相。见如来否。此句正是进须菩提一层也。时须菩提于当下直认不也。故称世尊不可以今日说法之身相。得执着之以见如来。而复自解其故。凡一切所见之相。皆是虚空妄说。无有实际。故云见得一切之相非真相。即知今日说法如来之身。尚是幻相不可执。此相以为见如来也。此句明说人人有佛心。而不可存佛相佛心。刻刻在念。无相而相。真佛相或留于世。有相而相。假见得即心即佛。不落障碍。方为无住相也。时佛又言此者。正使须菩提认定非相。是见如来之本旨。不可又自疑惑也。此段一问一答。而问答中。又一结以终不可以身相见之义。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子真说 此段是须菩提于信后复设疑端以问。盖以上言成佛之言。下言成佛之事。是时须菩提闻如来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恐世人因此一言。而并佛言皆属空虚。故白佛言。颇有一切众生得闻应如是住之言。与无住于相之说。及此经中之一章一句。生信心而奉持否乎。此段问意。单恐人不见佛相。但闻佛言。而生懈心。故言莫作是生实信之说。此中章句不论世代远近无有。不信者。即使如来于五百岁之前说此言。而于五百岁之后。如来此时仅有言在。其有持佛戒而修福德。闻此章句。实实能生信心。正以此言非空说。而有实理也。故是人得奉持其言。当知是人之善根。已深不特于一二善人。及三四五之善人。得此善根已。于无可限量之善人。至千万善中。会着源头。得此种子根深蒂固故。闻此章句。乃至于无住相一念中。生清净心。信其实而无疑者。则是如来之言。虽世远人湮。而且信从。况近代乎。故又言如来不分远近。人人实信是如来之心。无有不知之。而见之者。则悉知悉见之诸众生。应于清净中。得此无可限量之福德矣。

云峰说 人人是如来心。则无不信。人人信如来言。则此心无不生清净。清净心中。便具无量福德。正以此福德。原不假求而得者。故能得之无量也。子真说 悉知悉见。则众生即是如来。何分众生云峰说 已知者如来也。见而知之者众生也。能见而知。便可造如来地位矣。

子真说 何以故者。是发明上得无量福德句也。此下作三段看。盖言是清净心之众生。不可一毫迷恋。若心中先有一相而取之。以为我有。即为着四相。言为字者。四相本无。而我自为此相。故下文不着为字。而此独添言之。此段应单讲。下二段应对讲。大意云。若心中著相。则四相齐至。此为不能空相者言。下二段云。若心中偏于有。而认定法相取之。即着四相。若偏于无。而认定非法相取之。则亦着四相。正以如来之法。不可偏有偏无。是故不应取法。而徒托于章句。不应取非法。而竟落于断灭。正以是无住相之义。皆不可以有无之心执着故也。知其故则汝等今日听法之比丘。皆当知我所说之法。不可倚靠。正如渡人之筏。方其未渡。人人欲登。既登而及岸。即舍之不用矣。则信今日所说之法。尚如此筏。而有可用不必用之时。况于非法。而可误执之乎。

云峰说 此三段。第一段言心取相者。相随心生也。第二段。言取法相者。相随法起也。第三段。言取非法相者。因欲去六尘。而未得无住相之真旨。竟堕空魔。了无所得。是以非法相而生相也。但下文只说法相非法相句。而不及心取相句。则知心字是贯串三段之义。末句是足明上句。并不深一层。从来讲非法太粘。应专重法。尚应舍句。以见如来于众生言说章句生实信。后又超出章句。便得如来真面目矣。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子真说 此段是如来设疑端。以启悟须菩提意。故言汝今意中揣度如来。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盖谓如来已成证果。而于无上正等正觉果。有所得否。故如来有所凭借。而今为之说法耶。此一问要见上文无住相。而至于无法。可说微矣。但非法不可取易明也。法而应舍。则后之求法者。无有入门处。故设此以问耳。须菩提即答云。如我解如来有所说法之义。其实无有定法。名此无上正等之正觉。亦无有定法。而为今日如来可说之法也。

云峰说 法不可定者。不是千条万绪多而难定。只因人人有此正觉。便应直造无上。一泥于法。即落窠臼。而觉性反为法泥。下句说无有定法。而下一亦字。是连上句说。下见得如来。得之于己。与喻之于人。皆从性真。活泼泼处发出。并不有成法。而为说法也。何以故者。释上无有定法之故。言如来说法。皆不可以一定之法取故。不可以一定之法说。所以如来之说法。不可说是法非是法也二。句三非字。一作是字解。一作勿字解。是法则有实相。勿字法。则落空相。非有非无法无不备。乃为无为法也。故即解云。所以说非法非非法者。何以故。盖缘如来所说之法。原从觉性中来。不倚于法者。若有倚则必有所取。取者因我之所无。就彼之所有。以取之。便知法在外。而不在内。不可取者。非谓法之不善。而不可取如来所说之法。俱从觉性说出。则凡假法以说者。法虽善而皆不可取矣。惟不可取。则亦不可说到。此说不得是法。亦说不得。不是法矣。非法者。我明上无法可说句。非非法者。我明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二句。绝不支离。则知一切之菩萨而称为贤。如来之地位。而称为圣。皆不假造作强为。而实以无为之法。造成贤圣。但其中先知后觉。各自不同故。以后觉者为贤。先知者为圣。而微有差等分别耳。究之其原。同出于无为之法。而未尝有别。

子真说 无为法。正照上文一念生净信句。净则无为。不净则纷纷错起。而为之不胜矣。

云峰说 无为不是一无所为。纵为之到底。仍返于无为人。若未尝有为。先求无为。便是踏空而行。何有实效。人若既经为过。但恃所为。则又踱实而走。何有灵机。所以法至无为。而几几于贤圣矣。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德福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子真说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者举成数。而言大千者。又以三千之数言。犹云三千个三千。此极言世界之多。至于大千。多之已极。而又满此世界。无有脱空。将此世界之七宝。用以布施七宝者。金银琉璃玛瑙玻璃珊瑚明珠是也。此七宝者。世界中之希珍。用以布施。其所得之福德多乎。不多乎。此一段又借布施一端。以启其问。而须菩提直言多者。亦只就布施。言其多耳。一问一答。俱是设词。不作实有。如是布施。以得福德也。

云峰说 如来即言所得之福德。仍是性中固有。不假布施。而有增益。何以故。是知来发明福德多之故。故言福德本之于性。何处计其多少。则知言多者。犹着布施相。见得布施。如此之多。而得福德究竟。返归性分。不着多相。是故如来说得福德之多耳。

子真说 四句偈。不单指四句言。故说一等字。有经而后有偈。故下乃至二字。则知四句偈前后皆偈矣。受持二字。各有解受者。口受持者。心持能口受。心持而复为人解说。此经中之义。则其所得之福。更胜于布施之福。何以故者。解明其福胜彼之故。盖以一切已成正果之诸佛。及将成正果之诸菩萨。而会悟诸佛无上正觉之法。皆从此经中。解出真义。故呼须菩提言。此即佛法也。而一有执著于法。便非法矣。

云峰说 此一问答。只重受持。为人解说二句。上句自修功。下句及人功。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子真说 上文言佛法无相。而无相中。其实有果。但相不可着。果亦不可定。故此段以四菩萨之四果言之。以见四果。一果进一果而究竟。以果名者。犹是法门之小乘。其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四等入道进修之人。其名不同。证果则一。须陀洹是梵语之称。即译作下入流二字。下三段皆仿此。如来言须陀洹者。能作是证果之念。我得其果否乎。而须菩提答云。不也。盖以此须陀洹者。于六尘中。脱出能生清净心故。已入于贤圣之流而究之。何所谓流。便是入焉。俱化则不入于人我相。而何有于色声等。故虽名须陀洹。而实无可名也。此为初果斯陀含者。较之初果。则已进矣。名一往来者。曾于此中。往来一番也。凡人于尘相有一往。而不来有。既来而复往者。此则曾于其中。一往来而绝无顾恋。所以谓之一往来也。则名为斯陀含。而实无可名也。此为第二果。阿那含者。较之第二果。则又进矣。而此阿那含。于六尘四相。一一证空。并无可名。而特于此中。通彻前后。了无障碍。故不特不往直已。不来觉得尘相已。无有可来之迹。此为第三果。阿罗汉者。较之第三果。则更进矣。而阿罗汉实无有法相者。盖以阿罗汉见道而不著于道也。若其见道而有所著。不过成其为阿罗汉之道。而已岂能脱此四相乎。故虽名为阿罗汉。而实无以名之。此为第四果。凡此四果。各就地位。同证无上。无非说不着一果。而成此果耳。

云峰说 四果果字一义也。因果证果。各有分别因果者。以前之所因。而得今日之果。证果者以今之所证。而得当下之果也。果字有二义。一果决之果。一果报之果。此应以果决义解。盖以四菩萨俱从勇猛精进。而坚修以得之者。入流一往来诸名。正是证其果处。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云峰说 上四果俱以无心而得果者。无可名之。故强名为四果之人。究竟实无所名也。但上三种人言得果。下阿罗汉言得道。果与道。其中浅深不同。须知道字实高果一层。故下不说果。只说道耳。

子真说 无诤者无所诤也。人心一念欲明理。又一念欲驱欲。两念相争。便内自诤矣。无诤则理欲消忘。不起诤念。是为无诤。三昧者。梵语也。译之则为入定。

云峰说 无诤者。非诤于口诤于心也。无诤在儒家。则曰内自讼。在如来则曰。无诤人有过。而自讼则过消人。至于无过之可讼。遂到无诤地位。夫无诤则善念。亦且消融。从何而诤。所以然者。盖因此中。已至入定之会。更无有所相持。而寂然之中。万感不动。故得一定而无所扰也。三昧甚难发明。我当解字义。以充其义。三昧二字。世以为三昧火者非也。因以其名。而释氏误谓无明火。后又误以无明。为无名去三昧之解。远矣。夫三昧而解作入定者。从无诤译说也。若云昧之一字。直以明昧。昧字解之为近。盖人不觉则昧。若正觉则不昧矣。昧从心生。则心为昧所掩。而往往多迷。故世称昧为迷昧。正觉之人。心有慧灯。古今常照一切尘相。更无有昧。此昧字义之粗解也。

云峰又说 三昧云者。凡经中三字。俱作正字解。而此言无诤而得正定之心也。以今所说昧义。当云无诤之得。得之于正直。从无昧处。以归于正觉也。此亦从实义说。言三昧者。未尝以此解也。恐释氏以为说之肤浅故。向未言其实。今照正觉。而铨三昧。则亦不脱章旨。要之。不能觉则昧。或有觉有不觉。则或昧或不昧。至于正其觉。则亦正其昧矣。何必纷纷多其说耶。且看下文人中最为第一句。便知仍是无上之旨。总以见正其昧者。是第一等人。犹之正其觉者。更无有可加上意也。

子真说 得无诤三昧。得字照上得果得道说来。比前又深一层。故说最为第一。最为第一不但是三昧中人。又在于三昧中。作第一等人。是为离欲阿罗汉。离欲者。离此六尘四相。而至于无诤。便是与欲相离。非强遏以隔离之。故说我。若起意思。说我是离欲阿罗汉。即着离欲之想。而执阿罗汉之道故。又说我若作是意思。而谓我已得阿罗汉道。如来即不说乐阿兰那行者矣。阿兰那。译作无诤二字。乐是好乐意。盖谓此时若以离欲之想自存。则佛于诸弟子中。不以我为好乐。无诤之行者。行者作修行人。看正以须菩提实无所行。其离欲之心故。谓之乐阿兰那行耳。此段是须菩提自言。以无心而得。离欲之果。则上四果。亦以无心而得愈明矣。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子真说 上言得果。说一得字。便着一得之相。故此如来又将己之所得。而问须菩提。以见得之心不留也。故言往日我在然灯佛所授记之时。于法有所得否乎。然灯佛者。即今世所称定光佛是也。佛生时有光。于眼耳口鼻百孔中放出。遍照十方。如灯之明。而号然灯也。是为释迦佛之师。此一问。是看须菩提认真得字否。而答云否者。见得当时授记时。实是如来于本性中。自得真悟。仍不专靠师之授记而得故得之。而实实无所得耳。此问单空一得字。而佛又问。菩萨庄严佛土否乎。庄严者。心入于定。而不着依倚也。佛土二字。即菩提心也。言菩萨果以入定无倚。而具此菩提心否。故答云。实无此心也。何以故。佛说此庄严。原无此庄严之想。故谓即非庄严。而特名之为庄严耳。土字。是就菩提心入定者言。人于操心时。存一分竞持意。心便不定。说到入定心。无可持正。所谓无为法也。土即土也。土止而安。是为良土。即以此解其义得矣。

云峰说 土字即解土字义。亦是实说盖人心能如良土之止。则自然入定。言心而曰土者。犹人之言心田心地心苗等意也。此心方寸之地。而能种出良苗。便知方寸本是良田。故谓佛土不去侵削而加滋培。何在非佛土也。

云峰又说 自须陀洹起直说到菩萨。层层驳入。俱是须菩提善解处。言四果中人。即答以小乘之旨。言阿罗汉。即答以无诤之旨。言佛。即答以无所得之旨。言菩萨。即答以非庄严之旨。随问随答。而中间须菩提自说佛名之一段。是须菩提以身自证之意。佛又说然灯佛一段。是如来以身证须菩提意。针针相对。绝不支离。当以此番问答。为两人本地风光。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子真说 上文得无所得而庄严之想。俱无此心。几于枯稿。故此段说一生字。以见诸想皆空。而心从虚中生出。凡须菩提等。应如是而生此清净之心。心至于清净。则六尘俱断而何有于色声香味触法。以住其心。清净心言生。而六尘亦言生者。二生字有别。上生字。言心中一无挂碍。而生此清净心。下生字。因六尘所染。而心反为其所生。一正一反。则出下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无所住。不是悬空。只为形相消忘心中。毫无执着。此心油然自生。不曰心之生。而曰生其心者。无所住中生之也。

云峰说 盖心至虚而不可有所。所者情欲之所也。心为人之安宅。而宅为情欲居之。则不安矣。住字犹居住一般。因其有所住。而人之七情六欲。皆足以汩没其心。此心便不能生。无所住者。不是六尘之来强拒之。而不使其住。实实心中。原著不得些子。仍无有可住者。故于无所住处。而生其心也。但此句一连诵下。不可于无所住作顿。盖不以无所住后。而始生其心也。不言心之生。而曰生其心者。正以心本虚灵。原存生生之理。特为情欲所制。生机渐消故。入于一念不起时。此心有油然而生者。非他心其心也。人不能使之生。而心自生之。则知其心者。本然之心也。夫心说到生时。便觉有一番勃勃意矣。此一句之大旨也。

云峰又说 上言心下言身者。非反说到外也。身字即作心字看。如来盖欲广须菩提之心。而复以须弥山王之身问之耳。如来设言。有人身如此山之大。而非真有此大身也。须弥西域山名。为众山之长。故曰山王。其身如山王。则大之极矣。而实无此大身之相。若存此相。大便有限。而佛亦不说之矣。此段问答。言无所得无有庄严。而至于心无所住。则此心方为广大。此又是如来开悟须菩提一则也。

如来于辛丑四月十五日。降坛说法。云峰译解大旨。

如来说 无所住。而生其心。全是心之觉处。生之无所住者。心中尽是觉处。不应住的走。不得来躲闪。便在在皆明觉之生心。灵光透出。何生之非其心。此是说如是住。精意可将如是住三字看出。

如来又说 此句不看住究竟。但看住由来。究竟则应无所住。由来则生其心。言人若住不住。于在歇脚处。便能生出一番明觉心来。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人在末世,我能联通现实
人在末世,我能联通现实
末世的秦重,在遭遇自己人背叛后,差点死于非命,偶然间发现自己的手机,居然在雷暴天,神奇的能连通末世前的现实世界,手机的另一端是一位貌美如花,我见犹怜的女总裁孙小言。 人在末世的秦重,缺粮、缺水、缺一切,女总裁在现实成为采购专业户,为秦重采购一切的生活物资,建立地下末日庇护所,而在十年后末世的秦重,进入庇护所,依靠庇护所中孙小言准备的生活物资,养活了末世三十万幸存者,成为末世中的王者。 人在现实的
精英hr
乘风万里
乘风万里
距离竞聘报社副总编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时,上司被抓,我被发落去农村养猪……
易克1
全职剑修
全职剑修
【清酒新书】【故事剧情流】 林霁尘,《八荒》中悟道境高手,天下第一法修,本该拥趸无数,呼风唤雨,仙途无量。 却因爱人和兄弟双双背叛,更被骗入登仙境BOSS烛九阴的洞穴,最终葬身兽口,身死道消。 没曾想天不亡人,林霁尘重生回到《八荒》开服前一天。 重活一世,他毅然弃法从剑,用剑斩出自己的未来,改写自己的命运! 也让他在游戏融入现实前,积攒足够的优势,一骑绝尘!
清酒半壶
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
废柴修真记洛尘张小曼
“一代仙尊”洛尘遭人偷袭,重生回到地球。地位普通的他,面对女朋友的鄙视,情敌的嘲讽,父母的悲惨生活,豪门大少的威逼挑衅。他发誓,一定要改变命运的不公,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告诉所有人,他洛尘,曾经来过。
洛书
重返未来之与维同行
重返未来之与维同行
关于重返未来之与维同行:(萌新作者的第一本书!希望玩1999的各位可以看得开心)(男主在1999的部分会放在正文,在其他世界的则会放在番外,其他世界的内容不算多,大概会同步更新。)(番外写的实际上并不好,建议看完第一卷后直接跳转第三卷)“告诉我,我们人联的目的是什么?”“促进人类与神秘学家的融合,实现种族平等!”“告诉我,我们人联的依仗是什么?”“科技与军事实力!”“告诉我,我们人联实现目的手段
APIL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