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地志輯校

卷三(8/9)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卷三

平陰故津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五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絶河津」《正義》引。〉

南官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六里洛陽故城中。《輿地志》云秦時已有南、北宮。更始自洛陽而西,馬奔觸北宮鐵柱門。光武幸南宮卻非殿,則自髙帝迄於王莽,洛陽南、北官,武庫皆未嘗廢。《玉海·宮室·一》引,又《史記·髙祖本紀》「髙祖置酒雒陽南官」《正義》引「南宮在雒州」以下三十字。}}

偃師縣

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十四里,本帝譽之墟,商湯之都也。〈《史記·殷本紀》「徙先王居」《正義》引。〉

湯卽位居南亳,後徒西亳,在偃師縣西十四里,本帝譽之墟。《詩地理考》巻五《商頌》引。}}

河南偃師爲西毫,帝譽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史記·殷本紀》「湯始居亳」《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五《商頌》引作「盤庚都偃師西亳」。〉

故平縣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北二十五里。《〈通鑑〉地理通釋·巻九·平監》引。}}

屍鄕亭在洛州偃師縣,在洛州東南也。〈《史記·曹相國世家》「還撃趙賁軍屍北《正義》引。〉

洛州偃師縣東六里有湯塚,近桐宮。〈《史記·殷本紀》「湯崩」《正義》引。〉

伊尹墓在洛州偃師縣西北八里。〈《史記·殷本紀》「旣葬伊尹於亳」《正義》引。〉

緱氏縣

緱氏故城在洛州緱氏縣東二十五里,滑伯國也。韋昭云「姬姓小國也」。〈《史記·秦本紀》「兵至滑」《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鄭滅滑」《正義》引作「緱氏故城本費城也,在路州緱氏縣南東二十五里也。」按《周本紀》、《正義》引「縣」下衍「南」字。按此兩處所引《括地志》説「滑伯國也」,一説「本費城也」,在《括地志》則爲一條,張守節分別引之。《左傳》成公十二年「殄滅我費滑」杜預注説「滑國都費」,故一言滑國,一言費戰。〉

劉累故城在洛州緱氏縣南五十五里,乃劉累之故地也。〈《史記·夏本紀》「其後有劉累」《正義》引。〉

轘轅故關在洛州緱氏縣東南四十里。《十三州志》云轘轅道凡十二曲,是險道。〈《史記·曹相國世家》「下轘轅」《正義》引。〉

鞏縣

《[[史記]]》周顯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於鞏爲東周,其子武公爲秦所滅。郭縁生《述征記》云鞏縣本周鞏伯邑。〈《史記·趙世家》「與韓分周以爲兩」《正義》引。〉

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史記·夏本紀》「帝相崩子帝少康立」《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其有夏之居」《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夏都》引。又《史記·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正義》引無末句。〉

温泉水卽鄩水,源出洛州鞏縣西南四十里,《注水經》云鄩水出北山鄩溪。〈《史記·張儀列傳》「塞什谷之口」《正義》引。按《水經》洛水《注》「洛水東北暦鄩中,而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此引有脱誤,今據改。〉

伊闕縣

洛州伊闕縣,在州南七十里。本漢新城縣也,隋文帝改新城爲伊闕,取伊闕山爲名也。〈《史記·髙祖本紀》「新城三老」《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 「左更白起攻新城」《正義》引、《通鑑·巻三·周愼靚王紀》「攻新城宜陽」注引作「格州伊闕縣,本是漢新城縣,隋文帝改爲伊闕,在洛州南七十里。」又《史記·周本紀》「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正義》引作「新城,今洛州伊闕縣也。」〉

髙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闕縣北三十五里。〈《史記·周本紀》「又能爲君得髙都」《正義》引。〉

陽城縣

陽城,洛州縣也。〈《史記·周本紀》「秦取韓陽城負黍」《正義》引。〉

自禹至太康與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則居陽城爲禹避商均時,非都之也。〈《史記·周本紀》「其有夏之居」《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禹亦乃讓舜子」《正義》引作「禹居洛州陽城者,避商均,非時久居也。」按《五帝本紀正義》引「時」字錯在「非」字下,當是「避商均時,非久居也」。〉

陽城縣在箕山北十三里。〈《史記·夏本紀》「益讓帝禹之子啓而避居箕山之陽」《正義》引。〉

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故周邑,《左傳》云鄭伐周負黍是也。〈《史記·周本紀》「秦取韓陽城負黍」《正義》引。又《史記·鄭世家》「敗韓兵於負黍」《正義》引無「《左傳》云」十字。〉

嵩髙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陽城縣北二十三里也。〈《史記·夏本紀》「熊耳外方」《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中嶽嵩髙也」《正義》引。按《封禪書正義》引作「西北二十三里」誤。〉

嵩陽縣

洛州嵩陽縣本夏之綸國也,在緱氏東南六十里。《地理志》云綸氏縣屬潁川。〈《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攻韓緱氏藺」《正義》引。按唐嵩陽縣沿惰舊名,後改名登封,此引脱「陽」字。〉

潁水源出洛州嵩陽縣東南三十里陽乾山,今俗名穎山泉,源出山之東谷。其側有古人居處,俗名爲潁墟,故老云是穎考叔故居,卽酈元《注水經》所謂穎谷也。〈《史記·鄭世家》「遷其母武薑於城潁」《正義》引。又《史記·禮書》「汝潁以爲險」《正義》引作「潁水源出洛州嵩髙縣東南三十五里陽乾山,俗名潁山。《地理志》陽乾山,潁水出,東至下蔡入淮也。」按《禮書正義》引「嵩髙」亦當作「嵩陽」。作「三十五里」,不同。〉

壽安縣

召伯廟在洛州壽安縣西北五里。召伯聽訟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樹。後人懷其德,因立廟。有棠,在九曲城東阜上。〈《史記·燕召公世家》「有棠樹」《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一「甘棠南國」引。〉

九曲城在壽安縣西北五里。《穆天子傳》「天子西征,升於九阿」,卽此。魏大統三年,陳忻邀東魏陽州刺史段理於九曲,破之。唐武德二年,王世充與唐兵戰於九曲,秦叔寶等來降。三年,熊州總管史萬寶邀敗王世充子元應於九曲。〈《太平寰宇記》補闕河南壽安縣引。〉

新安縣

澗水源出洛州新安縣東白石山,東北與谷水合流,經洛州郭内東流入洛。〈《史記·夏本紀》「伊雒澗」《正義》引。又《夏本紀》「東北會於澗」《正義》引作「澗水出洛州新安縣白石山之陰」。〉

瀍水出洛州新安縣東,南流至洛州郭内,南入洛。〈《史記·夏本紀》「伊雒澗」《正義》引。〉

鄭州

管城縣

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周武王弟叔鮮所封。〈《史記·周本紀》「封弟叔鮮于管」《正義》引,又《史記·管蔡世家》「管叔鮮」《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三管蔡引。〉

故祭城在鄭州管城縣東北十五里,鄭大夫祭仲邑也。《釋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倉,周公後所封也。〈《史記·周本紀》「祭公謀父諫曰」《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祭仲」引首二十一字。〉

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司馬彪云華陽在密縣。〈《史記·趙世家》「秦將白起破我華陽」《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秦破華陽約」《正義》引及《通鑑·巻四·周赧王紀》「趙人魏人伐韓華陽」注引「故華陽城」十四字。按「四」當作「三」,《史記·秦本紀》「撃芒卯華陽」《正義》引及《穰侯列傳》 「爲華君」《正義》作三十里」,與《元和郡縣志》説合,茲據改。司馬彪《郡國志》河南密縣有華陽山,非亭,此「亭」及「今洛州」四字爲衍文,今刪。〉

故華城在鄭州管城縣南三十里。《國語》云史伯對鄭桓公,虢、鄶十邑,華其一也。〈《史記·秦本紀》「撃芒卯華陽破之」《正義》引。〉

武強故城在鄭州管城縣東北三十一里。〈《史記·曹相國世家》「還攻武強」《正義》引。〉

圃田澤在鄭州管城縣東三里。《周禮》云豫州藪曰圃田也。〈《史記·魏世家》「五入圃中」《正義》引,又《玉海·巻九·魏囿中》引。〉

衍,地名,在鄭州。〈《史記·魏世家》「秦拔我垣蒲陽衍」《正義》引。〉

滎陽縣

滎陽縣卽大索城。杜預云成皋東有大索城。〈《史記·項羽本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正義》引。〉

小索故城在滎陽縣北四里。京相璠《地名》云京縣有大索亭、小索亭,大、小氏兄弟居之,故有大小之號。〈《史記·項羽本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正義》引,又《通鑑·巻九·漢髙帝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注引。〉

東廣武、西廣武在鄭州滎陽縣西二十里。戴延之《西征記》云三皇山上有二城,東曰東廣武,西曰西廣武,各在一山頭,相去二百歩。汴水從廣武澗中東南流,今涸無水。城各有三面,在敖倉西。郭縁生《述征記》云一澗橫絶上過,名曰廣武。相對皆立城塹,遂號東、西廣武。〈《史記·項羽本紀》「與漢倶臨廣武而軍」《正義》引,又《通鑑·巻十·漢髙帝紀》「軍廣武」注引。按據《郡國志》劉昭注引《西征記》增二字。「廣」下脱「武」字,據《水經》濟水《注》增。〉

東廣武城有髙壇,卽是項羽坐太公俎上者,今名項羽堆,亦呼太公亭。〈《史記·項羽本紀》「爲髙俎置太公其上」《正義》引。〉

宅陽故城一名北宅,在鄭州滎陽縣東南十七里。〈《史記·魏世家》「典韓會宅陽」《正義》引,又《史記·穰侯列傳》「人北宅」《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魏韓會於宅陽」注引。〉

京縣故城在鄭州滎陽縣東南二十里,鄭之京邑也。《晉太康地志》云鄭太叔段所居邑。〈《史記·項羽本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正義》引。又《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申不害京人也」《正義》引、《詩地理考》巻二京引,《通鑑·巻九·漢髙帝紀》「戰滎陽南京索間」注引,均無「《晉太康地志》」以下十三字。按《項羽本紀正義》引脱「故」字,《老子韓非列傳》及《通鑑》注引不脱。〉

敖倉在鄭州滎陽縣西十五里石門之東,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秦時置倉於敖山,故名敖倉云。〈《史記·項羽本紀》「以取敖倉粟」《正義》引,又《通鑑·巻十·漢髙帝紀》「以取敖倉粟」注引,又《玉海·巻七·酈食其畫取楚之策》引,又《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據敖倉之粟」《正義》。按「縣」字誤,當作 「石」,《玉海》及《酈生陸賈列傳正義》不誤,並有「故」字,今據補正。〉

滎澤縣

滎陽故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時敖地,周時名北製,在敖山之陽。〈《詩地理考》巻三敖引。又《史記·殷本紀》「帝仲丁遷於嗷」《正義》引、《五海》巻四商都引無「周時」以下十字。〉

汴渠一名莨蕩渠,今名通濟渠,首受黃河,《[[漢書]]》有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溪口是也。自來武北征之後,復皆湮塞。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毎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絶。〈《通典》巻一百七十七《州郡》七引《坤元録》。按《通典》本文補出「汴渠」二字。〉

汴口堰在滎澤縣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濬增築漢古堰,遏河入汴也。〈《通典》巻一百七十七《州邵》七引《坤元録》。據《通典》本文增「榮澤」二字。〉

故王宮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十五里王宮城中。《左傳》云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至於衡雍,作王宮於踐土也。按王宮則所作在踐土,城内東北隅有踐上臺,東去衡雍三十餘里也。〈《史記·周本紀》「晉文公召襄王會河陽踐土」《正義》引。按據《方輿紀要》巻四十七鄭州滎澤縣王宮條改「官」字。〉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落跑夫人惊艳全城
落跑夫人惊艳全城
关于落跑夫人惊艳全城:看着新鲜出炉的离婚证,他气笑了:京太太好手段。第二天他拿来一份特离谱的协议:京太太,我净身出户了,求包养。从此京大少将粘人的一百零八套招式发挥到极致。佛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物
唐梦若影
屠戮苍生千千万,方成通天大魔尊
屠戮苍生千千万,方成通天大魔尊
穿越玄幻世界,成了无极宗的弟子,没有金手指。好在无极宗是天下第一宗门,有这个身份在,他依旧混得风生水起。然而,好景不长,宗主意外走火入魔,正道宗门以无极宗作恶多端为借口,一举歼灭,他从宗门弟子沦为过街
佚名
重回社会,我亦是无人敢得罪的存在
重回社会,我亦是无人敢得罪的存在
一周前,他参加同学宴会,在同学的起哄下,向暗恋了三年的校花表白,被校花无情地拒绝了。一周后,他被诬陷杀害校花,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他悟出两条生存法则:第一,事出反常必有妖!第二,如果你对一个人起了杀心
佚名
小巷人家:从皮猴子到理科状元的逆袭之路!
小巷人家:从皮猴子到理科状元的逆袭之路!
无意中来到小巷人家的世界,成为刺头宋莹的儿子。别人说刺头有勇,刺头男人有谋,刺头的儿子还会打配合。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家如愿的分到了苏州第二棉纺厂一间两居室的职工宿舍。隔壁住着我此生最爱的人,庄筱婷
无情码字坤
剑出太平
剑出太平
关于剑出太平:问我何来处,我来无何有。有时,能活着已经拼尽全力,顾及那些身前身后事,终究太难。
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