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给历朝历代讲历史

第76章 南明内斗史 一(2/2)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76章 南明内斗史 一

于是史可法将朱由崧排除在外,他甚至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凤阳总管马士英,并且写了一封信,痛斥朱由崧的若干缺点,表示不能立他为皇帝。

可是没想到马士英却调转枪头,在四镇军阀的帮助下,将朱由崧扶上了皇位。

无奈之下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只能选择北上督军,不敢呆在皇帝身边。

内阁首辅的大位当然也就轮不到他来坐,而是交给了有拥立之功的马士英。

南明的第一场内斗就这么开始了,马士英手里攥着史可法的那份信,迟迟不交给朱由崧,其实就是为了威胁史可法,这是史可法一辈子的弱点。

而东林党都人人自危,怕被清除出朝廷,所以不少人都打起了投降满清的念头。

四镇军阀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拥有拥立之功,所以都被封了爵位,除了黄得功此前为大明久立战功,被封为侯爵,其他三人也都被封为了伯爵。

可是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居然可以大打出手,而且规模还不小,可见内斗成都多么严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弘光政权仅仅存在了8个月的时间,就宣告灭亡。

当多铎带着满清大军南下的时候,四镇军阀几乎全部投降,东林党人投降者也不计其数。】

【嘿,这滑跪速度,都和孔家有的一拼了!!!】

孔夫子真想德背一开,教训下这群不孝子孙。

【弘光政权是南方各省都承认的正统政权,它的灭亡标志着南方各省再次群龙无首。

再就是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政权的内斗,始终没有平息。

这个时候最靠近南京的浙江地区,鲁王朱以海宣布监国。

当时有这个惯例,监国也就相当于预备皇帝,过了考察期就可以登基。

可是朱以海得不到天下人的认可,因为在福建,郑芝龙兄弟扶植起了隆武皇帝朱聿键。

朱聿键原来是唐王,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王爷。

当年为了勤王救崇祯,甚至被崇祯关押在凤阳监狱7年之久。

所以说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几乎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天下之人到底要听谁的呢?

大多数人是支持隆武帝的,不过鲁王朱以海政权手里也有一支不小的力量。

以张名振和张煌言为代表的军队领袖是支持朱以海的。

所以这两方一直都在内斗,而且爆发过很严重的战争。

就算是隆武帝去世以后,郑成功对朱以海都没有任何好感,甚至不承认他监国的特权,宁可遥奉永历帝,也不愿扶植身边的鲁王朱以海。

此外,隆武帝政权内部,其实并不稳固。

当时郑芝龙与隆武帝离心离德,郑芝龙打算操控隆武帝,以此好在投降满清的时候,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而隆武帝可不想做傀儡。

作为南明唯一的明君,隆武帝打算北伐,所以他与何腾蛟取得联系。

当时何腾蛟收编了十几万大顺军,手里权力非常大。

隆武帝希望能够得到何腾蛟的支持,所以只身前往江西。

结果何腾蛟本人居然有自立的打算,压根就不鸟隆武帝。

国家已经残破成这样了,这些大臣们却还要继续内斗,这样的政权能长久吗?

于是隆武政权也宣布灭亡了,隆武帝本人和皇后都被清军杀害。】

【真特娘的服气了,难怪大明丢了江山,就这些个皇帝和文臣武将,不灭亡都奇了怪了。

可恨就可恨在让更加落后、更加腐朽的满清夺取天下,汉人迎来了最为黑暗的年代。】

清风刀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任杰卫平生
任杰卫平生
神圣天门横立苍穹,时空魔渊涂炭人间,当大地涌出十二座灵泉,当月亮不再属于人类…我们又将何去何从?神明的世界?恶魔的世界?不,这是属于人的世界!我将接过那无人扛起的冠冕,成为新时代的王。我叫任杰!生当作
弈青锋
睡服东北虎?你管这叫驯养技巧?
睡服东北虎?你管这叫驯养技巧?
【无直播+动物+温馨日常+无女主】老娘可是东北虎,区区按摩怎么可能屈服?呜~他好会,挠的好酥服啊~他咋知道我要洗香香?嗯?还要抱着我睡觉?他好坏~但我好喜欢啊~......凭借着能听懂动物心声的能力,
白阳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关于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战火纷飞,山河泣血,1937年的华夏大地沦为人间炼狱。德械师,这一支装备精良却背负着沉重使命的铁血部队,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们头戴锃亮钢盔,手持德式枪械,以钢铁意
孙苏中
洞房花烛夜后,得知夫君有花柳病
洞房花烛夜后,得知夫君有花柳病
云倾的嫡妹云娇重生了,重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设计陷害云倾,并抢了她的亲事。上辈子云倾嫁给了身有残疾的侍郎府公子谢齐,过的顺风又顺水,让云娇很是羡慕嫉妒。而云娇嫁给了国公府小公爷秦脩,觉得他模样好,家世好,
青墨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华夏,炎黄子孙也。】【炎帝与黄帝联合,破蚩尤于涿鹿。】【炎黄合流,破九黎,迁三苗,遂得中原之地,建华夏文明!】随后,历经百年,才迎来秦国统一……各朝各代的上空,都出现了字幕,上面写着《盘点华夏五千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