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大寿篇之变天
承平元年,大寿第二位皇帝高震驾崩。太子高治继位,追尊高震为太宗文皇帝。大赦天下。此时距离大寿立国已过去了四十一年。
龙城皇宫天乾殿
太宗皇帝高震的灵柩就停放在此,殿内外跪满了浑身素缟的宗室和大臣,大寿新君高治则跪在最前边,正安慰着哭的死去活来的母亲,也就是当朝的皇太后李氏。
高治其实不是太宗皇帝的长子,太宗皇帝的长子高宏亦是太宗的嫡长子,乃孝文皇后所出,可惜高宏未来得及等到太宗登基再被册封为太子,五岁时就因病薨逝。太宗登基后追封为定王。
后来高祖武皇帝驾崩,太宗皇帝登基之初,就立了第五子也就是嫡次子高奋为太子,高奋亦为孝文皇后所出,可惜同样福薄,刚立为太子没几年也因病薨逝了,死的时候才十六岁。太宗伤心欲绝,追谥为懿文太子。
至此,太宗皇帝两个嫡子都死了,而孝文皇后也因为两次痛失爱子而卧床不起,最后思念成疾、抑郁而终。
孝文皇后乃太宗正妻,一直恩爱有加,孝文皇后的离世也让太宗因此伤心不已,一直未册立新皇后,也因此导致太宗剩余子嗣均非嫡出。
因为没有嫡子,众皇子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太子,所以众皇子的心思就动了起来,为了争储,斗得是不可开交,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二皇子高棣。
高棣少年曾随高祖文皇帝高修御驾亲征,平定西北三赵之乱,虽说当时年纪尚小,仅有十三岁,可也作战勇猛,智计百出,颇得高祖喜爱,常对人言,高棣,吾家虎儿也。后太宗登基,受封为肃王。
自懿文太子和孝文皇后死后,太宗无嫡,却又不愿册立皇后,诸子之中以高棣最为年长,且高棣军功卓越,不到三十的年纪就已位列军方第一人,治军之才天下无人能出其右。且威高望隆,隐隐有朝堂领袖的势头。
可太宗皇帝最忌臣子权利过大,他自知不如高、武二帝般有再造乾坤之大功,威望上不如父祖这般自信,他清楚的知道大寿是如何取代大周的,所以对于一切可能威胁到他权力的存在都会被他无情的出手打压,哪怕这个存在是自己的亲儿子。
所以肃王高棣在他最有可能再上一台阶之时因猜忌被太宗赶到了西北牧边,更惨的是原本准备许给他续弦(肃王的正妃刘氏早逝,肃王一直未立正妃,后太宗为拉拢安西李氏便打算将李氏嫡女许给肃王为正妃)的安西李氏也被太宗强纳进宫内,这未婚妻直接成了小妈,肃王顿时沦为天下笑柄,毕竟没人敢指责君王乱伦,只能委屈肃王当乌龟了。何况肃王也未把李氏娶进门,严格意义上说李氏算不得他的妻子,但肃王势力也因此土崩瓦解。
再后来,这安西李氏为太宗生下一子,便是这如今的皇帝高治,高治的出生让老年的太宗皇帝很是高兴和喜爱,就在高治出生后第二年,便册立了高治的生母李氏为皇后,高治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宗在世的唯一嫡子,也直接被册封为太子。
高治是太宗最后一个儿子,排行十五,今年也刚好十五岁,虽年少,但自小被册立为储君,被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又拜许多名臣为师,如今得登大宝,倒也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有条不紊。
此时的高治正安慰着母亲李氏:“母后,您要保重身体。儿臣先扶您到一旁前殿休息可好?”
那李氏哭的梨花带雨,别看她二十五六的年纪,其实已经三十出头,只见她好似病殃殃般的起身,一眼望去当真柔若无骨、风姿绰约、风韵犹存、我见犹怜。皮肤白的透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仿佛会说话般,纵是泪眼婆娑也让人感觉是媚眼如丝般的诱惑,如此尤物,难怪太宗也会把持不住,不顾伦理道德强纳进宫,且独宠十六年不衰。就连她儿子高治的外貌也得了她的遗传,生的俊美异常,也算是当世少有的美男子。
李氏便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了偏殿,刚坐在案几前,就有内侍急匆匆地进来汇报说西北有急报前来。高治赶忙宣信使觐见。
没一会就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信使在内侍的带领下进到了偏殿,看样子风尘仆仆一路赶来经历了不少风霜。那信使见了高治母子,赶忙跪下行礼。不等高治问话就直接开口道:“陛下,大事不好,肃王已在甘凉起兵,如今已席卷肃州全境!”
“什么?!”
高治诧异了,他没想到他这个二哥当真会不顾大义名分,要行那逆天之事。
就在高治震惊之时,一旁的李氏急忙让内侍去前殿将重要的皇室成员及政事堂大臣叫了进来。
进来的众人听到此事也颇为震动,一时间沸沸扬扬地讨论着如何是好。
这时站在高治身边的政事堂大丞相蔡嵩举手高呼道:“诸位安静!切莫喧哗。大行皇帝就躺在外边,尔等如此吵闹,成何体统。”
等众人都安静了下来,蔡嵩赶忙转身向高治行礼说道:“陛下!那肃王敢违抗朝廷旨意,不前来为先帝守孝。如今更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闱,在大行皇帝未入土就行那停尸不顾,束甲相攻之事,如此大逆不道之人,天下人当共击之。”
太宗第六子邺王高驿冷笑道:“蔡相所言有理,只是不知蔡相准备如何应对,莫要忘了,孤那皇兄可是我大寿第一统帅,谁可与他一战?”
邺王此话一出,众人顿时更加安静。不错,那肃王号称当世无敌,他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贸然领兵前去阻拦,被打的丢盔弃甲事小,就怕被斩于马下都无人收尸。
蔡嵩见气氛不对,赶忙出来道:“诸位,我以为邺王未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所谓无敌,难道不是我大寿将士勇猛才使他成名?难道他只孤身一身也可抵千军万马?如今他仅凭两万边军和一郡之地,能否打出肃州都未可而知,何况我大寿西北尚有十五万兵马盘旋,精兵良将无数,有何可惧?”
此时高适的孙子(高文之子)大寿东留王政事堂右相兵部尚书高政接过话道:“臣亦认为蔡相之言有理,事态紧急,陛下可多派大军前往平叛,臣亦不信,我大寿派出十万,甚至二十万大军亦拿拿竖子没辙!”
高治略微沉吟一番问道:“东留王王叔以为,朝廷从何处调兵,调兵几何,何人为帅?”
东留王忙躬身答道:“陛下。我大寿何处无兵?光是西北就有十五万,两京驻军就有近五十万,还怕无兵可调?说道统帅,陛下莫非忘了,若说大寿第一名将,怕是肃王还排不上第一,当年高祖在位时,我大寿就有一位绝世虎将,就是如今的大宗正潼王殿下。潼王当年随高祖大破渝国,两定西北,战功赫赫。如今大宗正潼王殿下尚在,何不派潼王前往平叛?若是潼王一到,叛军定然不战而降,就连高棣那竖子也生不出抵抗之心。”
殿内群臣不由焕然大悟:“是啊,这大宗正潼王可是太祖高皇帝第三子、高祖武皇帝的幼弟高穆,他身份尊贵,且辈分大的吓人,是高祖兄弟姐妹中唯一在世的。就连当今圣上都要叫他一声叔祖,最重要的是颇为知兵,自高祖一朝就立下了赫赫战功。若非过于跋扈,仗着身份尊贵,势力滔天把当时的大丞相刘孟给揍了,被高祖斥责,剥夺军职,赶到宗人府出任大宗正,想来成就更高。最重要的是这潼王时年五十八,不到六十,还不算老,如今上马亦能震慑宵小。”
高治听到这个名字,不由得眼睛一亮道:“不错,普天之下,所说还有一个人能够制住此獠,非皇叔祖不可。”
群臣亦都附议,高治见大家意见如此统一,赶忙吩咐内侍去请高穆前来议事。
等了好一会,只见一个相貌威严、身材挺拔的大汉在内侍的带领下龙行虎步地朝众人走来,此时若是有活了七八十岁的老臣在此,定会感叹这高穆简直就跟他的父亲高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高穆大步走到李氏和高适面前行了个礼道:“老臣拜见太后,拜见陛下!”
李氏赶忙起身道:“皇叔不必多礼。如今这皇室之中,以皇叔辈分最高,往后这虚礼就免了吧。”
高穆摆了摆手道:“太后,此事不可,君是君,臣是臣,老臣身为宗室大宗正,更应严守尊卑之道,为天下人做表率。”
高治不由笑道:“皇叔祖言重了,在朕面前,我们只论亲情。”
高穆依然严肃道:“陛下切莫折煞老臣,老臣不敢当。好了,言归正传,老臣此番前来,已知晓西北之事,只是不知陛下可是想要老臣领兵前去捉拿这不肖子孙?”
高治眼睛一亮道:“正有此意,不知皇叔祖意下如何?”
高穆正色行礼道:“臣愿领兵前去,请陛下这就下旨吧。”
于是,高治登基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命宗室元老大宗正潼王高穆出任平西大都督,前往西北,督、节西北肃、夏、定三州十五万兵马,扫平肃州之乱。
高穆领命,即日便从龙城天统军(大寿高祖第一个年号为天统,意欲一举荡平当时的渝国和一些反对大寿代周的势力,真正统一天下,所以京城驻军的军号便由大周的天龙改为天统。)中挑选了三千骑兵,轻装简从地出发去夏州,打算在夏州聚西北之兵,再以大军之势直接碾至肃州,一举荡平肃王之乱。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那肃王高棣未等打出肃州,就收到大宗正潼王高穆亲自坐镇夏州,已聚兵十万,正浩浩荡荡地朝肃州而来的消息,不由大惊,要说这世上还有谁能令高棣尚有顾忌,也就只有他这叔祖高穆了。西北诸军听闻高穆亲自前来领兵平叛,士气高涨,抵抗高棣的决心更加坚决,把高棣整得是焦头烂额。
尤其就在高穆到达肃州,西北之军已经对高棣形成了合围之势,逼得高棣焦头烂额,之前起事的势头现在看来就像个笑话一样,短短半月,连肃州都没打出去,之前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随着高穆的到来,一切都土崩瓦解了。
黄龙摊,一片荒芜的西北边界之地,黄沙漫天,是天下少有的苦寒之地。高棣如今兵败退守此处。正依着沙梁关堡垒结阵而守,高穆领兵远远望去,不由感叹道:“当年高祖皇帝曾言,这高棣乃我高氏虎儿,今看来,高祖所言非虚,高棣领兵确实天下无双。看他行营布阵,虽吃败仗却无败像,若非孤仗着资历和早年威望震慑三军,同等条件下对决,孤怕不是这小子对手。”
一旁的副将宜江王高乐道:“王叔何必妄自菲薄,以王叔当年的功劳来说,高棣这小子拍马难及,依侄儿看,无须十日,我等便能擒获高棣,班师回朝。”
高穆没有理会高乐,转身下了高地,往营地方向去了,看来这战争就快要结束了。
第二日,高穆集结大军,从四面八方向黄龙摊围去。也不急着攻打敌营,而是围起来对着敌营呐喊:“弃械投降,可留性命。”
面对十面围攻,高棣的兵马浑然不惧,完全不理会外面的叫嚷,该防守的防守,该干嘛的干嘛,丝毫不为所动。看的高穆也暗暗点头,不由心中暗叹可惜。若是高棣不行这谋逆之事,他日定当是大寿第一柱石。有他在,可保大寿江山无忧。为此,高穆迟迟未下总攻的命令,一是高棣手下的士兵也都是大寿子民,不愿徒造杀孽。二嘛,确实也是为高棣可惜,不愿对这个侄孙赶尽杀绝。
此时副将高乐走到身边问道:“王叔,我大军已完成合围,是否发动总攻?”
高穆叹了口气道:“不急,他想来也要粮草告罄了,且围上几日,到时便可不战而胜,又何须通过杀戮我大寿将士来夺此战功?”
高乐还想劝说,就被高穆打断道:“好了,一切责任由孤来承担,你听命行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