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大虞篇之统一
而高霸只是不可思议的摸了摸自己的脖颈,手一触碰到肌肤,脖子顿时裂开了一道口子,一道热血喷射而出,他想发出声音怎发现无论怎么用力也发不出声音,接着只觉得身子一软,眼前一片黑暗,就直挺挺的倒下了。一旁围观的虞军亦是看的热血沸腾,他们也是想不到徐承的武功居然如此之高,千军万马中犹如魔神降世的高霸被徐承看似随意的一刀就轻松斩杀,不由得都高举兵器大声呼喊:“陛下威武!陛下威武!”
但是徐承并没有因此洋洋得意,他知道真正的胜利还在前方等着他,只有拿下龙城,这场战役才算是彻底告终。
于是徐承先是将所有伤亡的将士清点了一番,此战六十万出征,阵亡五万余人,重伤近十万,合计整整十五万人,已有四分之一的伤亡,算是损失惨重,但是今夜一战仅死在龙门关的寿军也有七万多人,有被炸死、震死、摔死、踩踏而死,还有就是被虞军砍杀的,同时还俘虏了近两万人。相信这也是龙门关所有的兵力了,之前虞军攻城损失惨重,寿军亦是一样的,所以龙城不会有太多兵力,而且,关中再无可战之兵前来营救,所以徐承决定,趁热打铁,一举攻破龙城,当即留下五万人马收拾残局,而四十万人连夜出发攻打龙城。
高旦在几十名亲卫的护送下狼狈的进了龙城,随即下令全城戒备,城中百姓凡是能拿得动刀者,无论男女老少,皆要配合守城,因为整个龙城包括皇宫大内,仅有不到四万兵马,四万人想要守住偌大的天下之都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逼着老百姓守城又有何用?
身为龙城留守的临王高宁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对高旦说道:“大哥,咱们走吧!龙城是守不住的了,三哥那边想必也被汉庸守军拖着,就算有心来救,怕是也脱不开身。”
高宁没有称呼高旦为陛下,也不叫皇兄,而是以寻常的兄长称呼,高旦明白高宁想来也是不看好龙城的存亡了,但是高旦如何能甘心,这一战只打了一个月,一个月就打的精锐尽失,国都不保,不由得心中堵得慌,只觉得浑身哪里都不得劲,抑郁地找不到地方发泄,两眼憋得通红,几乎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力气道:“你带着天子印玺即可出城,去寻你三哥,告诉他,事不可为,则退走西域,保存实力,终有杀回来的一日。”
高宁闻言大惊道:“大哥!你这是要做什么?”
高旦苦笑道:“无论是对先帝还是列祖列宗,我都有这不可推卸的责任,龙城一破,大寿纵然还有你和三弟这样的血脉存世,但也是亡国了,这样的责任必当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我注定是要做这亡国之君了,除了以身殉国,我还能如何?只是你和三弟将来在西北肯定也无立足之地,早些安排,前去西域避难,将来未必没有机会再卷土重来,为大哥我报仇雪恨!”
高宁随即摇头道:“大哥,要走也是你走,只要你不死,大寿就不会亡!我愿留下以身殉城!”
高旦苦笑道:“只有我死了,你们才有机会活,我若不死,上天入地,徐承也要把我搜刮出来的。只有我死了,他才不会对你们赶尽杀绝!”
高宁还待劝说,高旦直接打断道:“临王高宁听旨!”
高宁满脸悲愤地跪下,高旦亦是强忍悲痛道:“现加封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携大寿天子印玺前往定武关,代朕宣旨,加封渝王高统为皇太弟,若龙城失守则直接登基,继承寿统。”
说完,高旦随即从案几上拎起早已包好的印玺和给高统的圣旨递给高宁道:“趁着现在尚未围城,你快去吧!”
高宁不甘心道:“大哥!”
好蛋随即摆摆手道:“咱们高氏男儿,莫要婆婆妈妈,丢了太祖高皇帝的脸面,只要你们能保住大寿最后一丝继统也算对得起我了,快去吧!”
高宁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道:“大哥!还有海儿,海儿还在,我可以将他带去!”
高旦心中一疼道:“我已经加封了三弟为皇太弟,你把海儿带去,你让三弟如何自处?杀他有违道义,不杀将来必有阅墙之嫌,海儿的命不好,他也是先帝的子孙,那就陪我一起葬身此处吧!”
高宁闻言马上跪下道:“大哥,海儿才八岁啊!”
高旦随即一巴掌打了过去怒吼道:“就算他十八岁,也要死在这,你休再啰嗦,耽误了时间,出不了城,你就是大寿的千古罪人!给我滚!”
高宁当即含泪给高旦“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道:“大哥!保重!”
随即起身头也不回的出了皇宫,他知道,这一去,兄弟再无相见之日,脑海里皆是昔日兄友弟恭的一幕幕片段闪过,他的泪水再也止不住,取了一匹马就领着一千骑兵马不停蹄地除了龙城,朝着西南一路狂奔。
高宁还是走快了一步了,再慢上半个时辰,他肯定也只能陪着高旦殉国,因为徐承的四十万大军已经将龙城团团围住,大寿大势已去,满城百姓和将士站在城头或是坚决,或是无奈地等着虞军发动攻城之战,只是看着城下密密麻麻延绵不绝的虞军,他们能守得住吗?龙门千年雄关,二十万大寿精锐也就只守了一个月,如今只有几十骑兵护卫着皇帝狼狈逃回,余者或死或俘,这样的虞军,是这区区三万将士和全城百姓能够阻拦的了的?
虞军也不急着攻城,而是发起了喊话:“降者不杀!开城门者封万户侯!”
从半夜一直喊到早上,四十万人人以四万人为一组,轮番上阵叫喊,早把龙城内的将士喊得士气全无。
右相陈雄父子则是一脸庄重的从皇宫内出来,随行的还有大寿满朝文武,一行人刚出了皇宫,皇宫内就起了大火,从冒着黑烟散发出来的气味就知道,这时黑水油燃的火,大寿还是炼制出了黑水油,不过没有机会用在战场之上,而是全部用在了焚烧皇宫,熊熊的烈火就像曾经鼎盛的大寿皇朝,蒸蒸日上,但又好似镜花水月,如果不只算高治,而是连同高旦一齐算入,大寿皇朝四十八年的国祚终在今日随着龙城皇宫一场大火烟消云散,可能大火的断壁残垣才能证明他曾经存在过。
陈雄亲自打开了城门,而一旁跟随的儿子陈壮则是手捧着高旦的冠服随着父亲陈雄跪在青龙门外,迎接着天下如今唯一的共主徐承。
徐承骑着一匹同样披着金甲的高大枣红骏马,慢悠悠地进了龙城,见到了跪了一地的大寿文武,随即问道:“高旦呢?他怎的不来?”
陈雄随即接过陈壮手中的天子衣冠高高举起道:“陛下已经焚宫殉国,陛下大行前托我将他的衣冠带来,代他转告大虞皇帝一句话。”
徐承居高临下地望着陈雄道:“你说。”
陈雄随即应道:“陛下说了,今日这身冠服给你,望你好好保存,他日高氏后人亦会让你的子孙也会将此冠服双手奉上!”
陈雄此话一出,身边皆是扬言要斩了陈雄的怒吼,徐承却不以为意摆了摆手道:“好!若是他日朕的子孙若是守不住这锦绣河山,自该将此物奉还!”
说完就再也没有看过陈雄一眼,直接略马而过,直奔皇城而去。而他们一众投降的文臣武将则是在一众虞军的包围下保持着五体投地的跪姿,一动也不敢动。
皇宫的大火很快就被虞军熄灭,毕竟虞军人多,几十万人要灭一场火还是不难的,皇城整体受损不算十分严重,只是皇城内宫几乎燃烧殆尽,尤其是乾明殿,也就只剩一片废墟了。经过了一番搜检,找出了高旦及高旦的皇后陈氏及两位嫔妃王氏和邓氏,还有大寿太子高海的尸身,届时被烧焦的尸体,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只能靠身高体型和一些没有烧着的衣服料子进行辨认。
但是徐承倒是不怀疑高旦会诈死,因为他若是不死,剩下的大寿余孽反而不会过度抵抗,自己传檄而定反而容易得多。反而他死了,徐承想要收服西北还要麻烦一些,毕竟算上定武关,西北拢共能战之兵也有十几万人,虽有自己四十万大军一路推去也迟早能扫清关中,只是若是能传檄而定,少死几个将士总是好的。
处理完龙城一切事宜,徐承才将那些投降的满朝文武叫到损毁不大的承恩殿问话,看着底下跪着的黑压压的一大片寿臣,徐承其实也没什么好问,只是入主龙城就相当于入主天下之都,想要真正收服龙城,单靠兵戈是不行的,安抚才是上策,想要安抚百姓,就必须要先安抚这些大寿旧城,这些人里面有大寿死忠,也有世家门阀,也有新晋寒门,徐承还要对这些人酌情处理,能用则用,不用也不能杀,还好看怎么处理,尤其有一个最为头疼的就是渤南薛氏。
渤南薛氏被世人奉为万世之师,代表世间之礼,乃所有读书人的楷模,且颇有风骨,当年高棣入主龙城之事,当时的薛氏之主薛古不惧高棣,指着高棣的鼻子骂的好不痛快,且为了表明决心,直接让膝下最能继承衣钵的幼孙薛栋随高治南下,宁死不为高棣说一句话,气的高棣差点灭他满门,若非高旦苦苦劝阻,薛古满门早就不在了。
而后薛栋被杀之时,薛古也没有因此就投效高棣,因为寿统仍在,直至高治将皇位禅让给了徐承,薛古才重新出山,且助新君高旦调和了和各个世家无法调和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薛古的存在,高旦的朝堂才能内斗不断却从不崩裂。
如今,大寿已彻底的不复存在,薛古又会做何选择?若是薛古为大局着想,臣服于徐承,自然皆大欢喜,徐承也乐于给薛古崇高的地位,继续将他渤南薛氏高高供起来。可若是他不识趣,记挂着薛栋凌迟而死的仇怨,怕是会照着骂过高棣的话再将徐承骂一遍,可徐承嘴皮子溜得很,焉能像高棣一样任凭他骂的七窍生烟?
陈雄等人自然就不用说了,他们自然不会为大寿殉葬,不然也不会离开皇宫出迎徐承,敢于将高旦的衣冠奉上给徐承并转告高旦那般挑衅的话,陈雄父子也算是对大寿仁至义尽了,其他的就更别说了,但凡能跪在这里的,都绝不会是大寿的死忠,死忠都跟着高旦一起葬身火海了。
这个世上是没有办法要求所有人都对一个人十成十的忠诚的,这个道理别人不明白,徐承是一定明白的,既然他们不会死忠于大寿,死忠于高旦,也不必指望他们对自己、对大虞有绝对的忠诚,别人的忠诚不过取决于你的实力罢了,你实力越强,别人越不敢背叛,你实力越弱,你身边的人都可能对着你捅刀子。
所以,徐承对大寿百官一番安抚过后,将大寿政事堂几位尚在的相公和军方的一些大将留下,余者皆释放回家,等待安排,同时严令声名,对龙城百姓约法三章,不扰民、不滥杀、不强取豪夺、奸淫掳掠,无论是谁违反,直接斩立决,同时派出上万人的监察营不分昼夜的巡视龙城,以防宵小作乱,立马得到龙城百姓的一致的认同,毕竟当年高棣入城之时,可是乱了好几天,不像徐承这般军纪严明森然。
倒不是说高棣治军不严,只是双方攻入龙城的情况不一样,高棣攻打龙城之时,龙城抵抗颇为剧烈,所以军心难免怨恨,不让他们发泄一番,如何能行。而徐承攻打龙城基本就是围困逼降,没费什么力气,加上徐承是以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进入的龙城,龙城诸多势力纵然有心也无力抵抗,所以徐承接掌龙城的过程是十分顺利和平和的,没有伤亡的刺激,将士心中自然没有怨恨,所以约束起来就没那么困难。
处理完龙城诸多事物之后,已经是一个月后的事情了,这一个月来各个战区也是纷纷传来捷报,首先是九原关下,萧策的计略再次得到落实,终于使得鬼祀族族长吉目康对赫克斯族的三个相互反目的义子起了疑心,最终再次引发了火并,甚至除了赫克斯族外,鬼祀族内部也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因为徐承的圣旨也说了,不管是谁拿到了吉目康的人头都能成为草原之王,而且赏赐比原先承诺的多出一倍,财帛动人心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尤其这些让人动心的财帛还伴随着诱人的权利地位,九原关下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混战,倒是便宜了九原关的将士,每日都有好戏可以看,他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陛下每次就是一道圣旨丢过来,草原上的这些蛮子就能为之疯狂的相互厮杀,难不成陛下还会术法不成?自此,徐承甚至已经被九原关的将士和百姓当成神祇来看待了,虽然这一切都是萧策的功劳,可萧策不在乎这名头由徐承享用了,毕竟除了徐承,这天下若是再有第二个凡人成神可是要掉脑袋的。反正自己连献两计,使得草原二部分崩离析已经是滔天大功一件,回朝之后就算不能混个执笔大臣,再不济也是外放为一方封疆大吏。
而定武关更是轻松收复,高统在得到高宁所携带的旨意之后,当即退至夏州登基,追谥兄长高旦为大寿烈帝,并且不断聚拢西北之兵,号称要东进为烈帝报仇,实际是要西进西域,所以,征集的兵马实际只是一个假象,真相就是高统高宁兄弟二人集结了一万五千精骑前往西域,剩余的十余万大军则由新晋上柱国大将军曹强率领攻打龙城。
这其实也是高统和曹强的交易,高统利用曹强作为掩护前往西域,而曹强也被高统授予上柱国大将军的官职,同时成为十几万大军的统帅,无论曹强是想割据关中还是直接率军投降皆有足够的本钱,不管曹强是战是降,只要他拖延三个月足以。
所以曹强的根本就没有离开夏州过,曹强不是傻子,他知道凭自己的潍坊根本震慑不住这十几万大军,倒不如索性降了大虞,凭着现在手头上这些本钱,高官厚禄少不了,单单送上十几万兵马换个公爵绰绰有余。
只是天不遂人愿,高统军中本就有着大虞密探,且早就跟驻守汉庸的镇东将军麦朝保持通信,知道高统要走,麦朝当即点起五万大军直奔定武关,短短三日这千年雄关的将士就斗志全无,开门投降。
曹强得知定武关破后,连忙派人向龙城请降,因为他知道向徐承请降和向麦朝请降区别大了去了,向徐承请降,自己本钱依旧充足得很,换到的好处更多,若是跟麦朝请降,自己的好处超过一半都得便宜麦朝,因为在大虞举朝看来,这时麦朝用兵逼迫自己投降,自然是麦朝的功劳,曹强不可能做这种亏本的买卖,所以等不到三个月,仅仅受了一个月不到,就遣使龙城请降了。
麦朝得知此事后,当即装聋作哑,加快了攻打曹强的步伐,他要在徐承接受曹强地请降之前,拿下曹强,这样一来,这天下统一之战将会在他麦朝身上画下句号,先不说功劳之大足以捞个公爵,就是麦朝死后在史书上也是重笔浓墨的存在,荣华富贵对麦朝来说吸引力已经不大了,他这一辈子只要不造反,就凭借他的战功和徐承的关系,莫说他,就是他的子子孙孙也是无需担忧的了,但是若能青史留名,这诱惑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如今机会就在眼前,麦朝如何能放过。
人一旦被功名利禄蒙了眼,胆子就会特别大,麦朝区区五万人马,除去驻守定武关的两万,仅凭着三万人就敢去攻打曹强麾下的十几万大军,虽说寿军士气低落,但毕竟这些也算是当年高棣起家的根本,高棣以两万边军大破龙城接二连三派去的大军,从而迅速累计出十万、二十万兵马,从而大破龙城,坐拥关中,再凭借关中之兵横扫天下,可以说高棣横扫天下的根本就是关中子弟,如今虽说今时不同往日,但是精锐有精锐的骄傲,麦朝区区三万人就敢捋胡须,这种羞辱谁能忍受?
何况曹强也不是那种酒囊饭袋,相反,曹强是最早跟随高棣的一批将领之一,随高棣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后来一直作为高统的助手协助高统镇守定武关,当年高统剿灭数十万黎民军,曹强居功至首。所以,他并不因为大寿势微就对麦朝的三万人马感到担忧,相反,若是能在徐承下决定之前打败麦朝,自己将来在大虞朝廷的地位无疑更加稳固,毕竟麦朝是大虞的主要将领之一,也是徐承颇为倚重地左膀右臂。
于是双方就在定武关右的横水县发生了大战,寿军这帮糙爷们怕是也被连年大败的名头憋着一口气,碰上麦朝的三万大军前来挑衅个,当真是怒不可恕,直将麦朝打的节节败退,毕竟寿军人多,足足有十几万,麦朝见事不可为,连忙下令撤军,狼狈败走,虽说一个战败的名头跑不掉了,好在损失不是很严重,仅战死了两千多人,经此一役,麦朝也是颇为后悔,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不但没捞着战功,还平白无故送给了曹强一场胜利。
果不其然,能击败麦朝的曹强倒是让徐承颇为刮目相看,虽说也是仗着人多才打赢地仗,但是这种士气低下的时候能打跑麦朝倒是不宜,于是起了爱才之心,给曹强的待遇很是丰厚,以横水县公之勋领关右道军机堂主帅之职,算是给足了曹强尊荣,曹强除了谢恩之外别无异议,可见徐承给他地爵位和官位都在预期之中,最让他受用的是徐承几乎就没打算让他离开目前的驻地,只是军队规模由原先十三万削减至三万,其他十万则打散编入其他序列的军队或地方,可见徐承对他地信任已经达到了降将的最高值,当然,同样的,徐承也没有召回麦朝,而是继续让麦朝以镇东将军的职位巡视东边。
曹强的投降也像一阵风一样在西北大地刮了起来,其他观望的州郡也有模学模有样学样的纷纷上书投诚,于是,徐承至此终于真正的定鼎天下,神州尽归大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