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我有随身家园

第17章 午饭(1/2)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17章 午饭

邱琳琳锁上门,挽着齐明月往厨房走去。

齐明月若有所思。

看来知青院并不太平,邱琳琳只是离开中院前往前院的厨房也不忘锁门,说明她对院里的安全不放心。

中院现在住了五个人。

中间三间住着老知青,最靠里两间住着新知青,其中一个就是唐小秋。

靠着院门的头边两间空着。

两个老知青上山,还没回来。

另一个新知青上公社,也没回来。

邱琳琳防的是唐小秋吗?

不至于吧。

唐小秋昨天刚到,应该不会一来就露出偷东西的马脚被人发现。

齐明月暗暗摇头,排除这个可能性。

那么邱琳琳防的就是另外两个老知青,也许怕她们突然下山回来。

连接三个院子的门都开在院子最东侧。

厨房那个位置,在里面忙的话,确实不一定能注意到进来的人。

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己选择最偏僻的屋子确实很有先见之明。

厨房是后来加盖的一间平房,材料跟知青院其他屋子不一样,全用的土坯,不是砖瓦房。

顶上还盖着茅草屋檐,地面也是夯实的泥地,雨水打进来估计就沾一脚烂泥。

这个建筑才是村里大多数人的住房水平吧。

也不怪村里头把知青院的房子租金叫出天价。

知青住的房子都是青砖瓦房,地面还铺着平整的青石板,地面搞湿也不担心踩一脚烂泥。

前后窗户通透,采光也比一般房子更好。

齐明月跟着邱琳琳走进厨房,里面的光线有些昏暗,窗户开得小,整体面积也不大。

一进门,大灶台占了一半的地方。

这是一口两眼大灶。

两个大锅之间的三角地带有一个小锅,用来烧水,齐明月老家喊它汤罐。

灶台边沿摆着几个瓶罐,是油盐酱油之类的调料,品种非常单调。

灶台旁边立着一个黑乎乎的大家伙,跟灶台持平,长方体的造型,外面有一个凸起的把手,这好像是风箱。

这种给柴火拉风的风箱,北方农村比较普遍,南方用的少。

齐明月以前没见过实物,原主记忆里好像也没有。

灶台前面摆着一口大水缸,水面飘着一只葫芦做的水瓢。

大水缸旁边还有两只木桶,桶面担着一副扁担。

这俩就是去村里古井挑水的主力工具。

水桶附近摆着一张四四方方的小桌子,上面堆着一些厨房用具。

说实话,齐明月以前见过的不多,不过看这些东西的造型,大致也能猜一猜用途。

她毕竟不是原主那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灶上的活还行。

在农村长到上小学,虽说爷奶不要她干农活,但煮饭洗衣这些家务活她还是要做的。

因为担心做不好事会被扔掉,她小小年纪也算是苦心钻研,家务活干得又快又好。

后来住到爸爸跟继母的新家,也经常是她放学回来烧饭。

齐明月想起她悲催的童年,突然之间很感慨,世上没有白吃的苦,这不现在就用上了。

“齐知青,你想煮什么?我现在就点火吗?”

镜里风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毁灭使徒
毁灭使徒
关于毁灭使徒:毁灭圣所,次元世界中一处神奇之地,当面临死亡之时的第二个选择,拒绝死亡,便接受了邀请,成为行走在无尽次元中的毁灭使徒
八云遮
家父吕奉先
家父吕奉先
吕逸穿越了,乱入东汉末年。开局中平元年的并州。这一年灵帝还健在,始终坚持祸乱朝政。这一年,黄巾之乱刚起,大贤良师张角病死。这一年,刘老板刚开始找合伙人,桃园结义如火如荼。何进还没进京,董卓还在西北开荒,丁原还没当上并州刺史,貂蝉还不满十岁...所以哪怕他是吕布的儿子,也还来得及。首先第一步,我不能死!
一世浮生若梦
抢走妹妹心脏后,白月光悔不当初
抢走妹妹心脏后,白月光悔不当初
三年前,叶凌本是白墨会主,执掌龙国地下势力,为国戍边。三年后,叶凌低调还乡,亲妹妹救命的心脏源却被未婚妻抢走。理由竟是为了救高中的白月光!看着妹妹垂危,妻子背叛,旁人嘲讽,叶凌索性摊牌不装了!当他暴露身份,提出离婚时,妻子却跪着求叶凌不要离开她……
该隐的红装
三子非亲生,重生后报复一下咋啦
三子非亲生,重生后报复一下咋啦
江衡弥留之际才知道,自己深爱了一生一世的妻子一直在背叛自己,三个儿子都不是自己亲生。还一直用自己的财富养活着她的初恋,将资质平庸的他硬生生推到筑基期。 正经男人谁也受不了这个屈辱,于是江衡含恨吐血而亡! 一睁眼发现自己又回到十六岁的时候,自己依然还是那女人忠实的舔狗。呵呵,还是那一副想要又不开口,等着自己千求万请才装模作样收下的恶心模样。呵呵,这次不会了,再也不可能了! 这一世,他有更重要的事!
小城的春天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大明各个历史时空,忽然天降光幕,展现两个崇祯皇帝截然不同的一生。 当朱元璋看着天幕那个明朝末年挽天倾,兴大明,科教强国,万代颂扬的明光武大帝朱由检。 又看了一眼另外那个刚愎自用,武断专权,最终煤山自缢而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不禁燃起想一棍子打死他的冲动。 随着对比的深入,明朝皇帝们逐渐发现,那个光武大帝朱由检要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恐怖。 于是乎,各朝各代开始兴起向明光武大帝学习的风潮。 朱棣:“军机处
小小西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