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2章 承王妃的自刎
承王赵翼一向有点怵他这个岳丈,赵翼都这样了,参知政事钱伯华自然也不好讲什么。
可真要按林哲所说的不得离开大理寺,这又有点说不过去,三司使韩秉自己会遵守么?这恐怕也难遵守。
参知政事钱伯华心有不甘心,他等会还有事。
他原以为来大理寺只不过走走看看,随便说两句就回府了,怎么都想不到会被这区区五品少卿拦在这大理寺。
亏他还积极给这位林大人官生两级,这位林大人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感恩就算了,怎么转眼还坑起人来了。
以后你还想不想升官了?如果不是看三司使韩大人的面子,就凭你一个小小的五品官能拦住一位朝廷正二品高官?
参知政事钱伯华气鼓鼓的,可又不好明着发火,于是钱伯华开始迂回攻击林哲:“林少卿,案发都这么久了,案子可有进展?凶手的大致范围锁定没?”
参知政事钱伯华这一问话看似关心案子,实则是想利用案子的进展打压林哲,毕竟三司使韩秉最关心的就是案子。
如果案子没进展,三司使韩秉必定会迁怒林哲办案不力,就不会再帮林哲说话了。
这就等同于林哲丧失了三司使韩秉的庇护,没了三司使韩秉的庇护,一个小小的五品小官还能怎么地?
参知政事钱伯华算盘打的满满地,就想坐等看林哲的笑话。
钱伯华认为这都是林哲自找的,林哲现在只是暂时查一下案子,哪用那么认真,等中书门下与皇帝商议过后,案子归谁查还真不好说。
虽然皇帝好像是站林哲这边的,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大人和中书侍郎郭亦镇也不是好惹的,再加上枢密使庞贤东的助攻,想来商议的结果未必会倒向林哲这边。
只是这段时间以来皇帝的态度强硬了不少,似乎是有高人在他背后指挥一般,与先前完全是判若两人,这倒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地方。
本来皇帝与高官集团的关系还凑和,正因为皇后的缘故,皇帝才逐步与高官集团关系紧张起来的。
没想到皇后薨后皇帝与高官集团关系更紧张了,还抬了这么一个人物来搞对抗,这又是何必呢?
这里面还有一个人,这人便是皇后的儿子赵宽,皇后的儿子就一定要当太子吗
现太子赵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及他的几个弟弟,只是因他命好是皇后所生,嫡出的身份让其不费吹灰之力就当上了太子。
这好象有点公平,且皇帝一味溺爱皇后,对朝廷对高官对后宫的其他嫔妃也不太公平。
看皇后的家族,在大宋朝廷本不受待见。
不知皇帝吃了哪门子的迷汤竟从李氏家族选了皇后,从高官集团中选皇后,她不香吗?
还有,让参知政事钱伯华最痛心的是自家小娘子居然没选上太子妃,搞到最后连个王妃都没混上,这很让参知政事钱伯华寒心。
钱伯华十分清楚自家小娘子的分量,怎么就不能攀上枝头变凤凰?这不明摆着欺负钱伯华吗?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本来钱伯华就看太子赵宽不顺眼了,偏皇帝还让钱伯华当太子太傅,官品却不加。
也没人替钱伯华说话,这些钱伯华都强忍了,要是换一个暴脾气早他妈暴发了。
当所有这一切都叠加在钱伯华头上的时候,钱伯华是夜不能寐的。
林哲清楚参知政事钱伯华的一切,对于参知政事钱伯华的问话,他心里早有答案了。
“钱大人,案子的案情暂不能透露,否则凶手上哪抓去?林某先安排三位大人去大理寺会客室稍坐,等事情明朗了再行告之,另外三位大人尽量呆在会客室不要出来,以免还有意外发生。
凭心而论,林哲的这个回答相当的倒胃口,简直没把参知政事钱伯华放在眼里。
要知道参知政事是正二品高官,来大理寺察看案情竟被你一个五品小官扣在了大理寺,扣就扣呗,还岂有此理的限制,这换谁也受不了呀。
钱伯华的怒火出来了,说:“林少卿,你是不是什么都没查到?没查到也没啥关系,让曾侍郎去查嘛,多个人多份力量。”
林哲依旧很随和,说:“钱大人,曾侍郎尚未交待他为何煽动高家人大闹大理寺,由此引发混乱导致命案的发生,就这一条他曾侍郎就不配参与查案。”
林哲都这样说了,钱伯华还想力保曾侍郎:“林少卿,你不要一味武断的认为是曾侍郎引发的命案,高家人是不是曾侍郎煽动的还有待商榷,由此引发的混乱也有待商榷。”
“所以得未雨绸缪把这些人控制起来,不论其官位有多高,一律一视同仁,方能立于主动之地,曾侍郎是干刑事出身的,应该知道煽动混乱的后果是什么,不是想混水摸鱼煽动混乱干啥?”林哲的口气逐步硬朗起来。
钱伯华忽然冷笑了一声,说:“林少卿,别光顾着讲别人的干系,也讲讲你的干系,昨日高大人在大理寺遇害,大理寺上下没干系吗?今日承王妃又在大理寺遇害,你林少卿没干系吗?大理寺两天两件命案,开封府今早同样是出了一件命案,吏部尚书刘大人遇害,加上马爵爷遇害案,开封府也是两件命案在手,与大理寺并驾齐驱,你和张权知是有默契还是有勾结,也是,我大宋朝自开朝以来从未发生这么残忍这么多的凶案,不知你和张权知对此有何感想?”
钱伯华话说到点上了,不但攻击了林哲及大理寺,还顺带攻击了张尤安及开封府。
四件都不是普通的命案,一旦皇帝扛不住,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但愿皇帝能顶住。
林哲的心情被钱伯华这么一弄开始郁闷起来,钱伯华没说错,情况是这么一个情况。
今日必须把杀承王妃的凶手抓出来,否则大事不妙矣。
眼下还须有理有据的反驳钱伯华,不然三司使韩秉就会这么想。
“钱大人,没有哪条律法规定出了命案就得追究案发地官员的干系,就拿高大人来讲吧,他是大理寺最大的官,他在大理寺遇害就要追究下属的干系吗?同理,马爵爷在东京汴梁城街头遇害,凶手把马爵爷吊在开封府对面的牌楼上,这就成了开封府的干系啦?另两件我就不讲了,多讲无益。”
林哲还是很能讲的,一下把三使司韩秉从参知政事钱伯华的圈套中拖了出来。
参知政事钱伯华也不是吃素的,他晓得承王赵翼是碍于韩秉的面子不敢发声,他自然而然不能退缩。
只有把眼前这位打趴下了,三使司韩秉才有可能重新归位。
“林少卿,你这话就不对,在其位谋其政是很正常的,在你管辖范围出了恶性案子,你没有干系那谁有?拿了朝廷俸禄就该干点实事,否则要你干嘛?”
参知政事钱伯华耍嘴皮子工夫还是很厉害的,他讲的和林哲讲的不分伯仲。
钱伯华这是和林哲扛上了,总这么和钱伯华斗嘴也不是个事,林哲还有大把事要干。
承王妃的那些随从还得去查,迟了恐生变化,可怎么摆脱钱伯华呢,林哲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一个妥妥的法子来对付钱伯华。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名捕快闯了进来,径直来到了林哲的跟前,说:“林大人,有重大发现,周捕头请你去查看。”
捕快的话犹如一块巨石投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的水花足矣淹没在场的每一个人。
三司使韩秉甚为激动,他片面的认为已抓到凶手了,当即便急不可耐的问道:“是抓到凶手了吗?”
小捕快回头答道:“回大人,那倒没有,不过承王妃的随从禀告了重要情况,案子有了一点变化。”
“有啥变化?”三司使韩秉话到人到,眨眼间便到捕快的跟前了。
小捕快不认得三司使韩秉,他有些紧张的答道:“这个不好说,各位大人还是去问询现场吧,周捕头在那等。”
三司使韩秉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便催促小捕快赶快带路。
小捕快不敢怠慢,拔腿便走。
三司使韩秉飞快的跟了上去,参知政事钱伯华和承王赵翼相互扫了一眼也跟了上去。
林哲本想阻止钱伯华跟承王去,让他俩在会客厅等着,可哪还有林哲说话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