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为夺杨玉环,请李隆基归天

第84章 杂务缠身(1/2)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84章 杂务缠身

密探谨慎的左右看了看之后,对着李瑁躬身行礼。

“王爷,手下探子刚刚获取了新情报,安禄山似乎在秘密接触某些外援势力。”密探低声道。

李瑁眉头微挑,嘴角划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这就很有意思了。”

“那是否需要我们展开更进一步的调查,以揭开这背后的迷雾?”冯将军提议道。

“派遣最可靠的人去,不可打草惊蛇。”李瑁目光坚定的说着。

而在安禄山的隐居地,安思顺正同安禄山计划着后续行动。

“将军,我方在北方的布局也在逐步完成,关键节点已完成部分设定。”安思顺轻声说道。

安禄山点头道:“很好,这样我们可以有更强大的后备力量。”

“但同时也要防范敌对势力在西线的不断蚕食。”安思顺补充。

“这的确不能忽视,我们的关键是抓住时机,创造一种优势。”安禄山语狠厉的说着。

此刻,李亨坐在书案前,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

“殿下,军情的紧迫已达临界点,我们该如何选择下一步行动?”高适在旁询问道。

李亨淡然一笑,表示他早有准备,“我们的目标是稳定大局,无论如何不应失去一个推动局势的契机。”

……

长安城的夜晚,时至初更,街头巷尾的喧嚣逐渐归于平静。

太极殿内,李隆基正在接见几位心腹重臣。

“张九龄,目前军情瞬息万变,如何才能稳住局面?”李隆基端坐龙椅,目光锐利地扫过群臣。

张九龄出列拱手,沉声道:“圣上,安禄山虽暂时退去,但据探报,其余部仍伺机而动。西南偏远之地,亦有异动之兆。”

李隆基皱眉,面露思索:“多事之秋,不容有失。须得未雨绸缪。”

“圣上,或许我们应加紧内政与军备,确保中枢稳固,方能外御其敌。”另一位大臣薛登附议。

“不错,稳固一方,方能迎击多面。”李隆基点头,随后将目光转向李亨,“亨儿,你有什么看法?”

李亨沉吟片刻,目光坚毅:“父皇,儿臣以为当今形势,需要统筹兼顾,内外交织。派遣得力使者,加强地方的安抚与联系。此外,亦该在边疆防线上布置重兵。”

李隆基抚掌称善,安抚信任之意溢于言表:“亨儿乃我大唐栋梁,言之有理。即可按此施行,只盼有奇效。”

香兰在旁轻声劝慰:“圣上用人不疑,必定能稳住大局。”

李隆基微微颔首,面露感慨,“有你们在侧,正是朕之幸事。”

与此同时。

寿王府内,李瑁正与幕僚商议南方布署。

“王爷,安禄山的余部虽撤却未离,需防其暗中蓄力。”阿福汇报道。

李瑁略一抬手,淡然下令:“南部驻地,务必加固防备。处心积虑者,时刻不可松懈。”

冯将军随即插言:“王爷,我们是否还要关注西南异动?许多地方豪强心怀不轨。”

“不错,彼此心怀鬼胎者,皆有可能。只要对我不利之势就该斩草除根。”李瑁凝视地图,若有所思。

“未雨绸缪,应是当前最佳方策。”阿福建议,“我们可适时出击,制止一切威胁于萌芽。”

李瑁轻叩桌面,示意同意,“出其不意,方能掌控全局。但切勿打草惊蛇,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思虑良久,李瑁对冯将军说道:“这段时间紧密监视,必要时,迅速联络可靠的盟友。”

隔壁小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
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
关于快穿之路人甲奋斗成大佬:水淼(四水)在肝癌晚期的时候遇到倒霉路人甲系统石磊(石头),签订契约开始万界旅行的故事。主角没有剧情和金手指(大概),每一次穿越都是一段人生。文笔尽量不小白,请各位看官轻喷。快穿世界一:金钱与人性(完结)快穿世界二:七零年代奋斗记(完结)快穿世界三:首富从接管钢管厂开始(完结)快穿世界四:我是一只小猫咪(完结)快穿世界五:我在聊斋当女鬼(更新中)
云少侠的剑
重生后,我在七零搞科研
重生后,我在七零搞科研
他,一位顶级专家,在功成名就之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意想不到的玩笑——他竟穿越回了1978年。 此时的他,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家庭难题:结婚三年多的小娇妻蒋,正闹着要和他离婚。不过,她也提出可以帮他解决工作问题,作为这段婚姻的“补偿”。 但他心中有数,凭借穿越前三十多年在科研领域摸爬滚打积累的丰富经验,他坚信自己定能闯出一片天。果不其然,他凭借着超前的知识和创新思维,研发出一项项震惊全球的科研成果。一
佚名
克系执法官
克系执法官
污秽的野兽垂以蜜饵,引诱驯良的灵魂堕入深渊……承载万重信仰的旧日支配者的漠视下,唯有执法官在清算一切……
机智的黄瓜
武道人仙
武道人仙
莫奕琯
抗战之关山重重
抗战之关山重重
老哲写实风格抗战新书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有军官对手下数千名官兵说。 可是自打他们出关以后,侵略者强大,国尚危急,家又何安?战线一路向南,战关山无数,却又丢关山无数,直至苍山之巅洱海之畔! 回望来向,狼烟无尽,关山重重,多少官兵埋骨他乡?一场抗战打了十四年,几人又能返回故乡?
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