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70章 ……!
\"科举改革。\"朱雄英的声音坚定起来,\"既然四方都在向我们学习,我们的选才之道也该与时俱进。不能只守着老路,要开创新的局面。\"
姚广孝若有所思:\"殿下的意思是\"
\"我想在科举中增设新科。\"朱雄英说,\"除了经义词赋,还要考察天文地理、机械算学,甚至各国语言。让我大明的人才,既通古今,又知中外。\"
正说着,一阵钟声悠悠传来。朱元璋派人来传唤,要他立即去奉天殿。
月色下的奉天殿显得格外庄严。朱元璋正在看一份特别的奏章,是东瀛传来的。
\"雄英,\"老爷子开门见山,\"允熥在东瀛办了一件新事。\"
\"什么事?\"
\"他在当地设立了明学堂,教授我们的文字礼仪。现在不光是东瀛人,连琉球的子弟也慕名而来。\"朱元璋的声音中带着欣慰,\"这小子倒是有点眼光,知道文教才是长治之道。\"
朱雄英心中一动:\"皇爷,孙儿也正想跟您说科举改革的事。\"
\"说说看。\"
\"现在四方都在学习我们的文明,我们也该借此机会,吸收外面的智慧。\"朱雄英说,\"孙儿想在科举中增设新科,让学子们既通经史,又懂天下事。\"
朱元璋沉思片刻:\"这个想法不错。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文明要交流,但不能丢了根本。\"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我大明立国之本在于什么,你得心里有数。\"
朱雄英郑重点头:\"孙儿明白。我们可以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但要以我们的传统为主。让天下文明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同化。\"
正说话间,西域又传来捷报。朱棣报告说,龟兹的工匠创造了一种新的机械,结合了中原和西域的技艺,效果出奇的好。
\"你看,\"朱元璋说,\"这就是文明交流的好处。各方智慧汇聚,才能创造新的奇迹。\"
夜色更深,但朱雄英的心中却越发明亮。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大明的文明之光照耀四方,各国慕名而来,文教商贸交相辉映,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就在这时,户部送来一份特别的统计。显示自从四方安定以来,不仅商贸繁荣,文教事业也蓬勃发展。各地书院林立,求学之风盛行。
\"这才是真正的气象。\"朱雄英感叹道,\"刀剑可以征服疆土,但只有文教才能征服人心。\"
朱元璋露出赞许的笑容:\"你明白就好。要知道,真正的帝国不是靠武力维系的,而是靠文明。这个道理,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窗外的月光越发清冷,但殿内的气氛却愈发温暖。祖孙俩相对而坐,畅谈着治国安邦之道。这一刻,不仅是君臣对话,更是一个伟大文明传承的见证。
第二天一早,朱雄英就召集重臣商议科举改革的具体方案。众人群情激愤,各抒己见。有的建议增设天文算学,有的主张加试外国语言,还有的提出要考察实务才能。
\"诸位的建议都很好。\"朱雄英最后说,\"但我们要记住一点:科举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标新立异。所有的改革,都要以利国利民为准则。\"
这番话赢得满堂叫好。众人都感受到了这位太孙的远见卓识。在他的领导下,大明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更将成为一个文明的灯塔,照亮四方。
春和宫的花径上,落英缤纷。徐妙锦立于回廊下,望着远处的朗读声,眉间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自从四方学子来此求学,这座曾经肃穆的宫苑也染上了几分书香气。
\"娘娘。\"沈穗轻步走来,手中捧着一卷新到的西域锦缎,\"您看这个。\"
徐妙锦接过锦缎,指尖轻抚过那异域的花纹。自从商路四通八达,各地的珍奇物件总是源源不断地送入宫中。但在她眼中,这些不仅是奢侈品,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
\"穗儿。\"她温声道,\"你在云南长大,一定见过不少这样的异域之物吧?\"
沈穗眼中闪过一丝追忆:\"是啊。不过那时都是零星之物,哪比得上现在这般繁盛。\"她顿了顿,\"多亏了殿下的远见。\"
正说话间,朱雄英从外面走来。看到两位妻妾相处融洽,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你们在看什么?\"他走近问道。
\"是西域来的锦缎。\"徐妙锦说,\"花纹很是别致,想着做几件衣裳,让宫中的姐妹都添些新装。\"
朱雄英点头赞许:\"现在四方商贾往来,不仅带来珍奇物件,更带来了各地的文化气息。这也是开化之象。\"
沈穗忽然想起什么:\"殿下,臣妾听说天竺来的女子很擅长歌舞,不知能否请她们来宫中教授?\"
\"这倒是个好主意。\"徐妙锦眼前一亮,\"让宫中姐妹们也感受异域风情,增长见闻。\"
朱雄英微笑道:\"既然你们有此雅兴,我这就让礼部安排。文明交流,不该只在学堂,后宫也该有一份。\"
庭院深处,一阵清脆的琴声传来。原来是沈穗在抚琴,她的琴技融合了中原与云南的韵味,别具一格。徐妙锦坐在一旁静静聆听,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色。
\"穗儿的琴艺越发精进了。\"她轻声对朱雄英说,\"这曲子里有股异域的韵味,却又不失中原之雅。\"
朱雄英点头:\"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保持传统的根基,又吸收外来的精华。\"
夕阳西下,徐妙锦在自己的宫殿里翻看各地送来的书籍。身为太孙妃,她不仅要料理后宫,更要以身作则,推动文明开化。
\"娘娘。\"沈穗带来一个特别的消息,\"天竺派来的使节中有位女学者,据说精通医术。\"
徐妙锦放下书卷:\"哦?那倒要请来切磋。我们中原的医术自有千年积累,若能与异域之法互参,或许能有新的发现。\"
朱雄英从外面走来,正好听到这番对话。他欣慰地说:\"妙锦向来明理,知道文明要互鉴。这后宫就该有这样的气象。\"
夜色渐浓,春和宫内的灯火依次亮起。徐妙锦和沈穗陪着朱雄英在庭院中漫步,谈论着天下大事。
\"殿下。\"沈穗轻声说,\"臣妾在云南时,常见番邦使节往来。如今想来,那也是文明交流的开端。\"
徐妙锦接话道:\"是啊。现在四海升平,更该重视这等交流。不光是商贾往来,更要在文教上用心。\"
朱雄英看着这两位才识过人的妻妾,心中暗自欣慰。在这个文明开化的新时代,后宫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徐妙锦的睿智优雅、沈穗的异域风情,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月上中天,春和宫内一片宁静。徐妙锦在灯下写下自己对文教改革的见解,沈穗则在一旁描绘着记忆中的云南风物。这一刻,后宫不再是简单的居处,而是文明交融的一个缩影。
朱雄英站在回廊下,望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真正的盛世不仅要有功勋赫赫的将相,还要有才识过人的后宫。而徐妙锦与沈穗,正是这盛世中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