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三百九十六章棉衣
那三箱岭南特产,零零总总好多样,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最下面却端端正正放着一个半尺见方的小盒子,玉叶弯腰抱了出来,在手上掂了掂,道:“还挺沉。”
孟若华一打开,眼中闪过一瞬间的惊讶,竟是满满一盒子宝石!
红绿蓝什么都有,确实没经过打磨的,各形各状都有。
“娘子,这一盒子宝石得有五六十块吧!”
孟若华好笑道:“你倒出来数数不就行了。”
偏玉叶这个憨子,还真小心翼翼的一块一块的拿出来数,最后数出竟有七十多块,大的犹如鸽子蛋,小的也有拇指大小。
“娘子,这一盒子宝石值不少钱吧!”
孟若华笑着摇摇头,“在京中定是值不少钱,但在岭南应该没那么贵,要不然许叔不会带这么多回来。”
等明日问问许勇便知道了。
果不出孟若华所料,许勇带回来的这些宝石只花了三千两,他挠了挠头,道:“我是粗人,也不懂这些,听朋友说这一盒子要价不算高,就都买回来了。”
其中有些成色十分好的,稍加打磨即可,或是镶嵌首饰或者留着,在京城来说都是好的。
孟若华十分喜欢,笑道:“许叔买的这些很好,那几颗大的,在京城花三千两也不一定买的到!”
“小姐不嫌弃就好!”
他是小户出身,并不懂这些东西的好坏,又不知小姐的喜好,便胡乱买了些,也是真心感激小姐让他跑这一趟。
孟若华笑道:“许叔这趟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几天,剩下的事情和三叔商量着来便是!”
杨三力在一旁附和道:“小姐放心,运来的东西定不会让小姐亏了就是。”
许勇点头称是无有不从。
他和杨三力也是老相识了,倒也不会因为争权而产生矛盾。
又将后续的事情安排妥当,杨三力和许勇便走了。
孟若华看着手边的账本,这些东西卖出去,定能挣很大一笔钱。
虽然依赖杨三力和许勇做事,又靠着孟家便利的名头,但总归是她的,比之以前懵懵懂懂强了百倍!
回了院子,分别给孟母和方苓挑选了十几颗宝石,选了精致的盒子装好,将其他的岭南特产分了分,又让玲珑把账本拿上,她起身去了孟母的院子。
“母亲,许叔带回来了些宝石和特产,我选出了两份给您和嫂子。”
孟母虽没出过远门,但她也算见过不少好东西,随意翻看了两眼,最后拿起一块宝石道:“这样好的东西你留着便是,我年纪大了也不怎么用的上。”
“母亲怎么就年纪大了?这样成色好的宝石做几件首饰也庄重。”
孟母挥挥手让海棠将东西收到库房,对于女儿的孝心她很是受用。
她并不知道孟若华手中有多少银钱,想着等以后定要多分点东西给她。
方苓收到东西,自是过来感谢了一番,三人加上孟思修,一时间热热闹闹的。
孟若华不由的想到远在兰州的父亲和大哥,若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该有多好。
这般想着,等孟若华回自己院子后,就给父亲写了封信,将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一一写明,若是父亲觉得无碍,她便可以操办起来了。
到了晚间,杨树将宋辰安的信息传来,“宋辰安结交了五个书生,有一个举人两个秀才,剩下两人考了多年也没考上,都不是正经读书人。”
若是杨树多读些书,肯定会说一句“道貌岸然!”
杨柳又传达道:“他们只在茶舍喝茶闲聊,消遣了一下午就各自回家了。”
孟若华就若有所思,最后只让杨树跟着。
没过几天,杨树便又传来消息,“他们去喝花酒了!”
平日宋辰安几人不是喝茶谈天,便是去酒楼喝酒,还真是第一次去喝花酒。
孟若华笑了起来,人学好不容易,学坏却快的很。
这几天她一直住在孟府,倒苦了于宴和齐盛。
于宴不好使意义翻孟府的墙头,齐盛则找不到借口去蹭饭,每日看到于宴的冷脸又觉得烦。
可这几日孟母也不念叨她了,她觉得在府中住一段时间也好,和杨三叔、许勇商议事情也方便。
武安侯府有专门买西洋东西的店铺,孟若华将许勇带回来的东西挑选了一番,不喜欢的都送到了武安侯府的铺子寄卖,卖得的银两抽出一成给武安侯府。
从岭南运来的东西就是粮食、粗布和棉花,孟若华便准备着开始制作棉衣的,等时机成熟便捐给国库。
而远在兰州的孟信,已经察觉到底下人的异常,找借口处理过几人,只剩下两个副将没有动。
今日北方大旱,秋季来得早,估计冬季也会比以往更漫长,他已经暗暗加强了防守,重点布防了李霖所在的青州石门县。
上次孟信回京,孟若华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详细告诉了他,虽然他也疑惑自己女儿为什么会知道这些,但孟若华不解释,他也就不问了,只无条件的信任女儿。
而且他回京几日,也察觉到京城风起云涌,年长的皇子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而他手中握着西北兵权,正是各位拉拢的关键。
但他也不想离开兰州,毕竟守疆卫土为国捐躯是孟家子弟身上的使命!
为了防止哪天被无端陷害,他也要多多准备,所以当孟若华提出捐献棉衣的时候,他思索了一番就同意的。
这些棉衣不是捐给兰州的兵士,而是捐给整个北方的军营,毕竟她一人的力量有限,也不在乎能不能给每个人都分到了。
孟若华收到孟信的回信后,便加紧赶制了起来。
除了孟家庄的人,还有平丰县、东水县的人,但凡在粮店赊粮的人,若是有空便去帮着缝制棉衣。
他们感念当初粮店赊粮的大义,此时需要他们帮忙做活计,一点都不含糊的答应了。现在还不到秋收,家中妇人也能抽出两三天的事情去缝制棉衣。
本想着是还当初赊粮的恩情,没想到粮店却还打算给工钱,每人做完十件后,每做一件都另给十文钱。
因为是分工来做,裁剪的单裁剪,缝制的单缝制,做起来就更快了。
一个善针线的妇人,一天下来也能缝制两件,让这些贫苦的百姓多了一条挣钱的途径。
石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