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材小子翻身记:我有鉴宝真眼

第140章(1/1)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140章

【物品:清·乾隆·繁花似锦点翠耳坠

品级:珍品级

价值:330万

产品材质:珍珠、黄金、翠羽

制造工艺:大师之作

生产厂商:内务府大师

生产日期:清乾隆时期】

数件点翠首饰中,最吸引曹嘉宁视线的,就是那件点翠凤凰簪子。

这件凤簪,造型精美,颜色宛如极品绿松石一般,青翠娇艳,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感。

它采用【点翠】工艺制作而成。

点翠,是华夏传统金银首饰中的一种特殊工艺,起源于汉代。

这里【点】指制作工艺,【翠】指原材料和颜色。

古时,将金、银等贵金属,制作成一个不同款式的底托,再用金、银丝在底托边缘焊接出凹槽。

随后,在底托凹槽中涂满胶水,并将从翠鸟身上取下最艳丽的羽毛镶嵌在底托上,构成精美的图案。

不同款式的点翠首饰,还会搭配珍珠、宝石、玛瑙、南红等进行镶嵌。

翠鸟羽毛色彩艳丽,再搭配上各种宝石,更加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点翠工艺,在清乾隆时期,发展到最顶峰,不仅后宫嫔妃大肆使用点翠首饰,在民间也迅速流行起来。

这股点翠风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当时翠鸟被大肆捕杀,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后面,点翠师父使用染色鸭毛、染色鹅毛、同色丝带等材质代替翠鸟羽毛制作点翠首饰。

这样,虽然保护了翠鸟,但点翠首饰没有翠鸟颈部绒毛制作的点翠首饰精美,逐渐落寞。

点翠首饰制作工艺,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没想到,今天在邓沐秋家中,见到数件极品点翠首饰。

甚至,邓沐秋也在学习、制作点翠首饰。

这次,曹嘉宁是冲着邓沐秋砂画传承工艺而来,没想到居然还有意外收获。

邓沐秋不仅是砂画手艺传承人,竟然还懂得点翠制作工艺。

相比砂画,点翠是流传度更广的华夏传统首饰制作工艺,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砂画和点翠工艺,都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推广程度,点翠工艺明显比砂画高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点翠首饰极其精美,如果在景区推广,并不愁销量。

曹嘉宁这次,真是来对地方了。

“小曹,你方便跟我详细说一下,你们那个旅游城项目吗?”

曹嘉宁占了外貌上的便宜,邓沐秋并未将他当骗子赶出去,还端茶相迎。

曹嘉宁接过白瓷杯,将其放在自己身前,沉声道:“邓老,是这样的,我们准备以圆明园为模型,在京城兴建一个以华夏传统文化为主的大型旅游城。”

“我有一家古玩店,将来会在这个旅游城中开设一家大型博物馆。”

“除此以外,还在征集国内各种华夏传统文化传承,包括文化传承和各地饮食文化。”

“其中,有一条专门展示华夏传统文化的街道,这里会进行舞龙、舞狮、京剧、徽剧、黄梅戏等表演。”

“同时,开始传统文化销售区,和传统文化体验区。”

“我们准备邀请您,在入驻华夏传统文化区,在内部进行砂画销售,并开设砂画体验馆,弘扬砂画传承。”

说到这,曹嘉宁特意停顿一下,意有所指的说道:“如果您还有其他类似的华夏传统文化传承,我们也非常欢迎。”

“我们准备打造一个最庞大、最全面的华夏文化旅游城。”

“我,代表旅游城官方,期待您的加入。”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
七零:她进山当猎人王带全家吃肉
【重生+系统+甜宠+打脸+双强】商界传奇沈凌霜重生了,回到了1970年,沈家厄运开始的起点!她忙死了!要救被人捅死的亲哥哥,要提前筹钱给母亲治病,还要看着她的粉团子小妹不让人贩子拐走。人人都愁粮食的荒
笔墨生花
灾年先断亲,手持空间赚翻天!
灾年先断亲,手持空间赚翻天!
【穿越+爽文+虐渣+灾年+囤货】开局即地狱。阮虞这个现代末日指挥官,一睁眼穿越成古代兵荒马乱逃荒的一员。亲娘柔弱,弟妹年幼,受尽欺凌。大商又天灾不断,大旱,雪灾,极寒,洪涝,山崩,再加上外有蛮人狄戎虎
尘沐沐
侯爷的婢女想跑?没门
侯爷的婢女想跑?没门
她,貌美婢女,只因身份低微,一直活得战战兢兢。可就算这样,她还是被人下了药,让她成了府中人人都唾弃的爬床狐狸精!原本以为自己这等受鄙之人,逃离是最好的选择!可,主人的他竟然亲自把她抓了回来!不光如此,
佚名
她太撩,禁欲大佬沦陷揽细腰
她太撩,禁欲大佬沦陷揽细腰
都说殷家太子爷心黑手狠,城府极深,是绝不能招惹的北城权贵。可偏偏姜圆上赶着去勾他。她天生媚骨,心里却住着复仇的野兽。他嘴上骂她不干不净,却为她掀了整个北城的天,帮她把仇人送进地狱。她抽身跑路,反被他一
滕谷
山海图:从吃妖开始的大帝之路
山海图:从吃妖开始的大帝之路
你可能听说过猎人的故事,也可能听说过捉妖的故事,可是,你听闻过妖墟猎人的故事吗?一场意外,妖墟大门被开启,在一棵枣树下读山海经的他突然被卷进妖墟之中。本以为自己会被妖怪吃掉,甚至是分尸,却不想那棵枣树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