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我穿成了千古绿帽王房遗爱

第374章(1/1)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374章

“所以我说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啊!”房俊环视众人,骚骚一笑,接着,转头看向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刘济:“济叔,上干货!”

上干货?啥意思?

刘济一脸懵逼。

“呃……把咱们最先研制出的插秧神器拿出来!”房俊一脸尴尬的吩咐道。

“好!”刘济点头。

不多时,一个类似于梳子一样的木质奇怪物件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二郎,此物有何妙用?”段纶满脸好奇。

“此物名为莳扶,抛好秧苗之后,将其放入田中,前后左右移动,可将杂乱无序的秧苗均匀的分开,让秧苗排列有序,并将其梳入泥中定植!

省时省力效率比之人工扶苗好了百倍不止!”房俊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在后世,莳扶主要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江苏南通一带,莳扶虽结构简单,但却用处极大,不仅提高了插秧的效率,还非常省时省力,后来的水稻插秧机便是从它演变而来。

众人起初还有些不知其意,但随着他的演示一个个双眸渐渐发亮。

“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啊!”段纶激动的脸色涨红,看向房俊眼神都变了,此子有巧夺天工之能,不入工部可惜了呀!

“陛下,房侯心思玲珑,学究天人,让他做一名御史简直是大才小用!工部才是最适合他的呀!

如若陛下能将其调入工部,老臣甘愿退位让贤,还请陛下成全!”接着,段纶朝李世民拱手道。

嘶!

众人见状,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少年封侯就已经够让人震惊了,难道还想出一个18岁的工部尚书不成?!

“段爱卿,这小子年纪尚轻,还需多加磨砺!如此年轻便官至尚书,怕是难以服众!”李世民连忙摆手道。

开玩笑,房俊年纪轻轻便已是侯爵,这要是再加一个尚书的头衔,那还得了?!

“是啊,段大人,二郎他虽有些小聪明,但经验浅薄,这尚书一职确实不适合他!”房玄龄忙点头附和。

“陛下所言极是!是老臣糊涂了!”段纶也反应了过来。

“二郎有时间多来我工部坐坐!”接着,他看向房俊热情一笑道。

“一定!”房俊点头。

这狗东西不就是会一些奇淫巧技罢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群中的长孙冲见房俊大出风头,心里是酸的不行。

长孙皇后见房俊不骄不躁,是越看越满意。

可惜了呀!如此少年英杰竟然成为了皇家的女婿!一众世家官员见状,心中是五味杂陈。

听玄果说,这小子貌似对自家闺女有意,要不……

人群中的郑仁泰看着房俊心里暗自思忖。

“房侯果然好手段!本官佩服!”王珪朝房俊拱了拱手,接着,话锋一转道:“不过房侯莫非以为单靠这些,就能让我大唐从此以后无饥民,人人都能吃饱饭?”

是啊,虽说育苗插秧法能增加粮食产量,还有这莳扶省时省力,能提高插秧的效率,但就靠这两样,就想让大唐人人都能吃饱饭,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场众人也是无声点头附和。

坏了,莫非这小子真以为单靠这两样东西便能让人人都能吃饱饭?!李世民心中一沉。

“二郎,你应该还留有后手吧?”魏征急声问道。

“俊儿……”就连一直未说话的长孙皇后也是一脸忧色。

李明达抓着房俊的手也不由紧了紧,很显然,小丫头也感觉到了此事颇为棘手。

看来这登徒子还是把此事想的太过简单了!想让人人都能吃饱饭哪有这么容易?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野雀
野雀
关于野雀:十八岁,桑晚被迫做了许连城的金丝雀。许连城高高在上,永远强势,将她禁锢在身边。桑晚恨他,说,“我永远不会爱你。”许连城轻蔑,“你以为我在乎。”许家三少只要一时欢愉,不爱任何人。十年纠缠,她以
春日金
代嫁春情
代嫁春情
虐文?追妻火葬场?强取豪夺?囚禁?宅斗天生媚骨陪嫁丫鬟?人前正人君子人后疯批阴暗权臣先虐女主后虐男主/后期独宠/女主成长系,先弱后强不心软,有仇必报。酒酿的第一次是卖给沈渊的,被当作试婚丫鬟抬进沈府,
无糖黑茶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真千金归来,发现家人住狗窝
全能女神夏灼灼回家认亲,发现家人被害得破产。夏父锒铛入狱,夏母病重在床。六个哥哥更是残的残,废的废。而家里的假千金见情况不对,抱上别的大腿抛弃家人而去,还害得家人只能住狗窝。众人嘲笑夏家是落水狗,人人
温小浅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顶不住了,禁欲大佬把我摁着亲
【破镜不重圆+禁欲大佬+暗恋成真】订婚前夕。未婚夫的白月光回国。沈佳蓉爱了他十年,最后只得到一句:对不起。在众人嘲笑下她狼狈出国。几个月后。京圈第一世家爆出婚讯和一张求婚照片。照片中,俊美男人将娇小女
小妖重生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华夏,炎黄子孙也。】【炎帝与黄帝联合,破蚩尤于涿鹿。】【炎黄合流,破九黎,迁三苗,遂得中原之地,建华夏文明!】随后,历经百年,才迎来秦国统一……各朝各代的上空,都出现了字幕,上面写着《盘点华夏五千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