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苦够了,打死她都不嫁了

第114章团圆饭(1/2)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114章团圆饭

第114章团圆饭沈贵妃趴伏在沈老夫人腿上,正低低的呜咽着,沙哑着声音一直说着对不起,全无半分往日的高贵。

沈老夫人一下下抚摸着她的发,眼神前所未有的慈祥柔和,又透着淡淡哀伤。

沈安安站在屏风后,一时没有动,听见祖母疼惜的声音对沈贵妃说,“你就听娘这一次,娘不会害你的。”

沈贵妃哽咽着,“是女儿不孝,都是女儿的错,才让沈家步入如此绝境,母亲,我错了,是我错了。”

“不哭了,好不容易回家一趟。”沈老夫人抬手给她擦了擦泪,“莫让你兄长和安安看出了什么。”

“母亲。”

沈安安心头一跳,绕过屏风走了进去,她看了眼半跪在地上的沈贵妃,对沈老夫人说,“母亲在前庭备好了晚膳。”

“好”沈老夫人笑着,眼睛却并没有去看沈安安,沈贵妃也垂着头,刻意躲避着沈安安的视线。

直觉告诉她,二人有什么事情在瞒着自己。

她抬头去看杨姑姑,杨姑姑立即弯腰去搀扶老夫人,“奴婢扶着您。”

“走吧,你嫂嫂备了晚膳。我们一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

沈老夫人朝沈贵妃伸出了手,沈贵妃连忙握住,站起身来扶着她,眼睛却一直看着地面。

沈安安杏眸沉了沉,跟在二人身后走了出去,她视线定格在沈贵妃身上,一直到前庭都没有移开。

“安安,怎么了?”沈长赫走到她身后低声询问。

她摇了摇头,“没什么,我就是觉得祖母和姑母有些奇怪,好像在刻意隐瞒着我们什么。”

她心里不安达到了顶点,尤其是方才沈贵妃撕心裂肺的道歉,更让她思绪烦乱。

沈夫人早就得到了消息,多备了一副碗筷,她向沈贵妃屈膝行了一礼。

“嫂嫂。”沈贵妃将她扶起,红肿着眼圈,想说什么,喉头却像是堵着一团棉絮。

沈夫人笑了笑,化解了气氛的凝滞,“回来就好,夫君念叨了多年,可算能回家来了。”

沈贵妃泪瞬间又落了下来,在老夫人身侧坐下。

没一会儿沈文也来了,坐在了沈老夫人另一侧,男子不善言辞,他只是对沈贵妃点了点头,就吩咐了下人上菜。

就仿佛前几日的牢狱之灾,生死一线从不曾有过。

“坐下吧,”沈长赫轻声说,“左右是最后一次了,你且忍一忍,她毕竟是祖母的亲女儿,是爹的手足妹妹。”

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突然良心发现了呢。

沈安安从其乐融融的母子三人身上收回视线,勉强压抑住心中烦乱。

大哥说的对,她毕竟是祖母和爹的至亲,已被皇上赐了死罪的人,最后一顿团圆饭,她不能让祖母扫兴,再怎么怨恨她的愚蠢,也不能在此时发作。

“就当是看在祖母的面子上。”沈长赫说。

若是论厌恶,被沈贵妃害的家宅不宁,又与其没有半分血缘关系的沈夫人,才当是整个沈家最恨沈贵妃的人,可她尚且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坐在沈文身侧,听着他们母子三人说话。

看着沈老夫人久违的笑容,沈安安垂下眸子走到桌前坐了下来。

兄妹二人都没有说话,今日的晚膳也没有了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沈老夫人今日话好像格外的多,说完了沈贵妃,又开始念叨沈文,最后连沈夫人都嘱咐了起来。

“往后沈家只会愈发艰难,要委屈你了。”

沈夫人眼圈一热,"母亲说的什么话,我自嫁来沈家,夫君待我极好,您亦从不挑刺,儿媳享受了沈家十几年的风光荣华,已是万分幸事。"

这辈子她活的不亏。

“好,”沈老夫人笑着,突然低低咳嗽了起来。

常庆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半岛远行
半岛远行
一直都只想安安静静地研究数学、历史的班行远从没想到自己总会莫名其妙的被牵扯进娱乐圈。还好,这么莫名其妙的事情没有影响他的学术研究。反而是娱乐圈被他各种天马行空的神操作给搅合的人仰马翻。他一生最大的骄傲
言之不用
魔鬼部队
魔鬼部队
一支解放军的特种部队在演习的时候突然连人带车一起穿越到了抗日战场上,从而演绎出一场场热血沸腾的抗日故事。
风中的旗
警察:芜湖,这个大案我看过
警察:芜湖,这个大案我看过
李博阳的抖音给他推荐的,不是清蒸大活人,就是老板把女店员分尸做成牛肉面,又或者是死一户口本的。他的号成功地练成了上午狠人,中午大案,晚上分尸,早中晚都出事。看过各种大案的他离奇穿越到了平行世界,狠人遍
景燿
穿越80年代:驯虎打猎做山霸王
穿越80年代:驯虎打猎做山霸王
关于穿越80年代:驯虎打猎做山霸王:做杀手太累人了,找女朋友的时间都木有!正当崔牛这么想的时候,就被一枪干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山村。他穿越了!他收服十万大山里仅有的一只大老虎,帮他拿下无数猛兽!温柔
太凌雕
我,杂役弟子,开局觉醒血狱体
我,杂役弟子,开局觉醒血狱体
“我穿越了。”“成为了太玄神宗的杂役弟子……”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在这里开采灵石,只要能挖到上等灵石,那他修仙资源就有着落了。可如今,他却只想逃离这里。因为他感觉到了,这里是个吞人的地方,看似是修仙的地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