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第146章 关于明朝亡于流寇(1/1)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146章 关于明朝亡于流寇

在明史里,明朝是亡于崇祯,对于南明的政权是不予承认的,并在修史的时候对这之后的事情进行了抹黑,不允许私自修史。

这就导致了在清朝时,人们对于明末历史的不了解,人们也无法了解崇祯之后的真实历史。

我们现在对于那段历史的了解,还是因为在清朝灭亡以后,无数的历史工作者付出大量的努力,才找到一些那时隐藏的历史,如钱海岳,顾城等人。

所以《红楼梦》中对于那个时期历史真相,本质的还原,就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普通人简单来看,可以说明朝是亡于两线作战,外线是后金不断的叩关,内线是亡于流寇农民起义。

真正推翻崇祯朝廷的还是李自成的大顺军,但是李自成真正做大做强还是比较晚的。

崇祯登基之后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政策的摇摆,在先解决外还是先解决内的问题上,不同时期尝试过不同的政策。

在对内政策上也经历过招抚为主和剿灭为主的阶段,我们后人都知道起义军是剿不灭的,但是具体到细节上是怎么样的一个剿不灭,我们可以看看《红楼梦》中是如何还原其本质的。

在早期应对流民问题时,崇祯朝廷选择了以招抚为主,这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里,作者进行了描写。

这大概是崇祯三年到四年,之后明朝进行了多年的剿灭和招抚,一直不能解决流寇问题。直到崇祯十年,内阁首辅温体仁请辞回乡,崇祯重用杨嗣昌之后,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流寇进行全面的围剿,并在一年内取得了表面上的成功,对,就是表面上的“成功”。

至于最终又是怎么失败的,从这一回开始,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前文在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王熙凤隐射的军权派遣官员杨鹤任陕西三边总督并招抚流民,也就是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和一些物品的事。

后来招抚失败,原因很简单,朝廷调集的粮食本就不够流民吃的,还发不到真正的灾民手里。

粮食到了基层手里,如乡绅保甲,当他们代发赈灾粮食的时候,灾民根本就不在家乡,否则就不会叫流民了,粮食最后发到了谁手上也就无法查证了。

而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流寇,负责剿灭他们的官军还欠着军饷没发呢,更不愿意把粮饷给这些人了。流寇吃完了粮食,只能继续造反了。

杨鹤论罪下狱,而他的儿子杨嗣昌,在崇祯十年上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以后,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

他认为对流寇招抚是行不通的,必须全力剿灭,这就有了着名的十面张网的策略。

他以为,父亲的抚局失败,都是因为流寇的原因,现在改为剿灭,十个省份的军力联合封锁,全力追剿,就一定能平定流寇问题。

那么,到后来他亲自去往前线督师剿寇,临死之前他才会明白,根本就不是流寇的问题,无论他采取何种策略,流寇都是剿不灭的。

现在就跟随作者的笔,去看看这是为什么。

杨氏父子是明末真正的清流,也是最后的清流,在他们之后,甚至到后来的清朝,都没有这种理想主义的清流文官了。

那么在解说书中的这件事之前,先要明白这个所谓的十面张网到底是个怎么一回事。

杨嗣昌主持剿寇事宜后,向皇帝提出了这个策略。

崇祯皇帝对杨嗣昌的建议十分入耳,每次接见都谈得很久,甚至可以说是对嗣昌的建议言听计从,十分礼遇,常说:“恨用卿晚。”

杨嗣昌提出了有名的欲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认为流寇之乱不平,国家便无法专心对外。

他对平定流寇提出的方针就是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

具体说来,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这四个流寇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四正,责成这四个地方的巡抚“分任剿而专任防”,即以追剿为主,防守为辅。

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这六地为六隅,责成这些地方的六个巡抚“时分防而时协剿”,即以堵击起义军进入自己管辖地区为主,必要时也参加协剿。

另以陕西三边总督统率西北边兵,同中原地区的五省军务总理直辖的兵力作为主力,“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又在每个府州县增加乡勇团练,死守地方,封锁流寇流动,增兵数为府一千,州七百,县五百。

这样四正六隅,每个城池,每条道路全部连为一体,全力封锁,象一张大网一样,网住流寇,是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从表面上看,杨嗣昌“张十面之网”的部署似乎非常严密,大有“滴水不漏”之势。但是这张网,它缺银子,没银子,一切无从谈起。

流民军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实力和作战经验都已大大提高,杨嗣昌规划的“十面张网”根本就没有成型过,就是个样子罢了。

杨嗣昌为了实现一举荡平流寇,建议增兵十二万,具体方案是:

凤阳和泗州祖陵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各坚守不动;陕西三边总督官兵三万,总理军门官兵三万,作为追剿起义军之用;凤阳、陕西二巡抚官兵各一万,湖广、河南二巡抚官兵各一万五千。

兵增加了,饷自然也得随着增加。按杨嗣昌计算,十二万官兵中,步兵七万四千名,每名每天发给饷银五分,一年共需银一百三十三万二千两;马兵三万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饷银、草料银一钱,一年共需银一百二十九万六千两,两项合计共需银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两。

后来经过户部尚书程国祥计算,这个饷额只够供十一万名兵员之用,还需增加一万名官兵的饷银十八万两,总计筹饷二百八十万八千两。

在当时民间困难重重时,要筹集这样一笔庞大的军饷,办法只有让皇帝、亲王、勋戚和大官地主拿出银子来。

然而此路不通,先皇帝在崇祯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召对大臣时说道:“去岁谕令勋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无急公体国之心。

就是省直乡绅也不捐助。及至贼来,都为他所有了,怎么这等愚?”

他说:“贼定要大剿,定要用大兵,只是钱粮若不出于民间,就该发帑藏了。目今帑藏空虚。因粮与加派无异,前查约数若干限二日内奏夺,如何不见奏来?”

崇祯没钱,皇帝叫穷,勋戚和乡绅也抗拒不捐,增加的兵饷就只有全部压到髓乾血尽的贫苦农民和军户身上了。杨嗣昌的建议,这二百八十万两银子的主要来源是按田亩加派。

在这以前加派的方法是根据卢象升的建议,凡缴纳地亩粮税在五两以上的加征若干。这种方法称之为因粮,其特点是由纳税粮多的地主承担加派。

卢象升的建议多少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他明白,农民们之所以纷纷起义是因为无以为生,再要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银钱,势必驱使更多的人参加起义。

杨嗣昌作为官僚地主的代言人,坚决反对这种“分别贫富”的“因粮输饷”,主张不再区分税粮多少,按田亩一体加征。

他说:“因粮输饷,前此卢象升奏行一年,不能应手。良由宦室富民从来飞洒、诡寄,以避大户差徭,如今欲分贫富,其事甚难,只分得个巧拙而已。”

皇帝急于把流民起义镇压下去,能拿到养兵的银子就不计后果,立即同意杨嗣昌的建议,一律按亩均输,这便是改因粮为均输。

后人评价此策无异于“饮鸩止渴!相当于在一个病危体弱的人身上下了一计猛药。”

当时也有人反对,不过他们只会反对,也拿不出更为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最后还是按杨嗣昌之计执行了。

这十面张网,其实就是一个囚牢战法,各地之间,死死锁住通道,形成一个大大的囚网,罩在华夏大地上。

而到《红楼梦》书中,作者当然不能这么写,所以这些都是由别人人或物来代替了,如果我们搞错了书中是如何用角色代指这些的,那么我们就自然看不懂《红楼梦》的背面故事。

比如我们读者不知道贾宝玉隐射的是大明,那我们就无论如何也看不明白,这十面张网,网在大明的土地上,到了书中,就成了宝玉身上的“雀金裘”。

而杨嗣昌这个清流文官,自然就是由代指清流的晴雯来隐射,下回开始,我们就详细的看一看明朝庭为何剿不灭流寇。

庖丁解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挂名夫妻假戏真做
挂名夫妻假戏真做
为甩掉渣男,她与陌生人闪婚。 婚后她约法三章,只想做契约夫妻。 凭借自己的锦鲤体质,她买彩票中大奖,日子风生水起,养着契约老公。 契约到期,她的老公摇身一变成世界首富,在离婚当天带着孩子们来民政局再次求婚。 “老婆,跟我回家吧!”
佚名
二婚嫁京圈大佬,渣前夫疯了
二婚嫁京圈大佬,渣前夫疯了
商少峥出轨了,那个爱花昭爱的轰轰烈烈的男人,终究还是爬上了别人的床。 出轨的男人就像是刷了马桶的牙刷。 看一眼都恶心。 花昭步步为营,算计离婚,终于得偿所愿。 离婚那晚。 商少峥喝到胃穿孔,却固执的站在花昭楼下:昭昭,再爱我一次好不好? 他没看到花昭。 只看到那个不可一世的男人,高高在上的睥睨着他,无声的炫耀,嘲笑他的有眼无珠。 然后。 一把搂过花昭,他们在接吻……
程以贰
女配觉醒:修仙从丫鬟做起
女配觉醒:修仙从丫鬟做起
奔走在变强的路上,怕被剧情影响,怕再一次成为工具人,文瑶从来不敢懈怠。 只是为何一路上总听到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深情的皇子说:“文瑶,其实你可以不必如此紧绷神经,放松一刻也没有什么的。” 宗门英俊的小师弟说:“大师姐,你这么拼命又是何苦呢,你可以找个好男人嫁了。” 曾经对她无比期盼的师傅说:“徒儿,你的未来可以有更好的路要走,为什么要这么执着呢?” 文瑶呵呵冷笑,想要乱自已道心者,全部都是绊脚石
暮晚晚
姜月楚云
姜月楚云
“你们用这些垃圾功法,也配与我交手?” …… 三年前,他以废物的身份拜师入宗,人人都对他嗤之以鼻,说是师父瞎了眼,才会招一个废物。 然而,只有他一人知道,师父的眼确实瞎了,不然也不会引狼入室。 三年后,他一剑封喉,血染万里,整个宗门在一夜之间覆灭! 她:“下辈子记得聪明一点,修炼几本好功法,再来打败我……”
佚名
诡异难杀?这个老六不按套路出牌
诡异难杀?这个老六不按套路出牌
他,是老姨们心中最靓的杀鱼仔。 是心理医生眼中最疯批的精神分裂者。 是警员口中一人双刀追狗七条街的绝世暴徒。 更是诡异世界里谈之色变的骚操作王者。 什么?这个诡异太难杀?都让开,让我先来玩玩它!
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