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前妻仰望我扶摇直上

第1444章 栾瑶来了(1/2)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1444章 栾瑶来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

让米仓儿猛地明白了,江东米家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米家了,她再也没有了敢对崔向东瞪眼的资格。

把她关进拘留室的人,是曾经的金花好姐妹,而不是崔向东。

关键还是——

她在这儿被关了三十多个小时,肯定知道这件事的江东米家,始终对此不闻不问。

为什么会这样?

米仓儿看着崔向东,双眸呆滞的样子,让人我见犹怜。

“唉。要不是看在她是沛真阿姨亲女儿的份上,我才懒得管这个小银币。”

崔向东暗中叹了口气,拿出钥匙,打开了她的铐子。

说:“米仓儿,我给你几句忠告。收起你那些小聪明,小手段。要不然,你肯定会吃亏的。说不定会把你自己搭上。因为你现在是舅舅不疼,姥娘不爱。咱们非亲非故,我只能点到为止。现在,你可以走了。”

说完。

他转身快步走出了拘留室,对站在不远处的宋路,打了个手势。

宋路立即跑了过来,欠身等待崔局的吩咐。

“派人送她回市区,确保她的安全。”

崔向东回头看了眼拘留室,又说:“等会儿,栾书记会把王松带走。你们对栾书记的态度,客气点。”

“明白!”

宋路啪的一个立正,抬手敬礼。

拍了拍他的肩膀,崔向东回到了办公室内。

因为栾瑶会来,他暂时不能去休息,想了想后拿起了电话,呼叫沈沛真。

此时已经是午夜之后,正常人早就睡了。

不过沛真阿姨可不是正常人——

果然。

电话内只嘟嘟了几声,沛真阿姨那甜的,好像要拉丝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小乖?”

崔向东笑了:“你怎么知道是我?”

“你是傍晚离开燕京的,算算时间返回青山后,差不多得十一点左右。”

沈沛真说:“你稍事休息下后,再去找仓儿说会儿话。这个点给我打电话,很正常。”

她远在边境市,是怎么知道崔向东傍晚时,才离开燕京的这件事,崔向东并没有感到有啥奇怪的。

有大哥韦烈在,崔向东撒完尿后,手哆嗦了几下,估计都能被调查的一清二楚。

因酒厂事件时刻关注这边动静的沛真阿姨,只需给大哥打个电话,就能搞清楚。

“你真聪明。”

崔向东赞了个,开始说正事:“刚才我和米仓儿简简单单的,聊了几句。这孩子的心态,一时半会摆不正。如果,她还不能证实米家已经日落西山的现实,她早晚会吃亏的。甚至,还会再次给米家惹来祸端,被逐出家门。”

沈沛真没有说话。

崔向东说的这些,她又何尝不知道?

“阿姨,我给你个建议。”

崔向东点上了一根烟:“送米仓儿出国吧。让她在外面一个人,好好的安静几年。对米家,对她,尤其是对你,都是好事。”

哎。

沈沛真幽幽叹息:“仓儿太要强了,我就怕她不肯出去。”

崔向东弹了弹烟灰,没有说话。

其实米仓儿的未来、死活啥的,崔向东既没资格操心,也懒得去管。

他建议米仓儿出国,皆因她是沛真阿姨,终究放不下的女儿。

“小乖,你那边还有很多事要操心,没必要管她的。”

沈沛真岔开了话题:“猜猜,我现在做什么呢?”

崔向东问:“在边境公园?”

“嗯。”

沈沛真嗯了声:“我坐在树杈上,远眺青山的方向,想我的小乖乖。”

崔向东——

真肉麻!

他问:“还在猎杀小动物?”

沈沛真没说话。

崔向东又问:“你还是压不住,必须得嗜血的冲动吗?”

沈沛真回答:“唯有在你身边,或者在沈家村时,我才会觉得心里充实。”

“等我忙过这段时间,我去找你。”

崔向东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后,说:“时候不早了,回去休息。”

雪路听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穿越成皇子后,被女帝送去和亲了
一觉醒来,他惊觉自己竟成了大周神国的六皇子!刚想感慨一番,女帝的一纸逆天圣旨就砸了下来,宣布即刻送他去和突厥和亲!正当他风中凌乱时,神级选择系统悄然激活。他咬咬牙,决定接旨谢恩,没想到系统竟奖励了他神
佚名
巅峰博弈
巅峰博弈
做官需要责任心,更需要良心,从考上公务员那天起,宋思铭便决心做一个不畏强权,两袖清风的好官。从偏远乡镇的扶贫干事,到市委办公室的领导秘书,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于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宦海坦途!
争渡
不败战神
不败战神
(又名:不败神婿)五年前,为了能让自己配得上她,他不辞而别。五年后,他携一身惊天本领,荣耀而归,只是归来之时,竟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女儿。
笑傲余生
天域至尊
天域至尊
一代丹帝重返十五岁,这一世,不仅要弥补前世所有遗憾,更要成就当世至尊!
新月弯弓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休了白眼狼探花后,转身跟状元走
我侍奉病重婆母,供养一家老小,还出资供夫赶考。两年辛苦操持,夫君成衣锦还乡的探花郎,还带着怀孕的新夫人。夫君要将我我贬妻为妾,我挥毫,一纸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放夫书。休夫!我甩出账册,一千三百两花销。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