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

第55章 人心复杂(3/3)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55章 人心复杂

高大的石堡中,一名面色沉重的中年人,正指挥着一众护卫进行反击:“快,放箭,阻止他们!”

“嗖嗖!”箭矢散落,却又密麻,穿空激射。

“盾!朵!朵!”箭矢如飞,撞击在贼军的大盾上,响起阵阵沉闷的哚哚声!

贼军刀盾整齐,除了一些特别倒霉的蛋在流血,其他的幸运蛋都完好无损。

“上弩!”邬堡上,族长眼见弓箭作用廖廖,他脸色难看,当下吩咐左右:“上驽箭,把强弩搬上来!”

“我倒要看看,这些贼人能硬到什么程度!”

“是,族长!”

有族人怒喝:“床驽准备!”

“射死他们!”

“咔嚓嚓!”

令人头皮发酸的机械搅动声,缓缓自堡垒中响起。

邬墙上方,一根根巨型弩箭被护卫装填进卡槽之中,然后向贼军瞄准:“预备,放!”

“砰砰!”

墙壁震动,闷响如雷,手臂粗大的弩矢,瞬间被激发。

“噗嗤哧!”

箭矢穿空,带着死亡的咻咻声,覆盖空间。

原本还对世家大族不屑一顾的贼军,顷刻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啊嘶!”正前方一排操纵冲车的士兵,直接被弩箭穿胸,四十多名民夫与戝,宛若根根肉串般,被钉在一起,让人发怵。

哪怕是有大盾保护,但近距离面对强弩穿透,普通木盾根本就是形同虚设,没有丝毫作用。

前列贼兵,几乎毫无幸免,一个个如同钩镰割草般,成片倒下。

后方,正在指挥士兵攻堡的贼将,目睹眼前的惨状,心中一寒。

他知道,自己碰上了硬茬子,如此利器在手,这邬堡想要强攻,其中代价必然惨重。

想到这里,贼将不由望向身边一名瘦高青年,语气不善道:“王百长,这就是你口中所说的肥羊?”

“这分明是一头浑身长满棘刺的,硬茬子!”

“韩将军,这司隶王氏一族盘踞阳县百年,其中钱粮物资积蓄如山,若我等能攻破邬堡”

“攻破邬堡?”

士兵伤亡剧增,韩忠已经下令麾下士卒停止进攻,此时王充又要怂恿他去对付这些硬柿子,当下脸色难看心中不快。

床弩这种利器,因为体型庞大制作复杂,加上其身娇贵运输困难,所以大都是用作雄关巨城亦或财力雄厚的世家邬堡之中。

在两军野战交锋的移动战场上,几乎很少见到。

虽然很少见到,但不代表韩忠不知道其中厉害。

这王氏大族盘踞阳县日久,其仓中钱粮堆积的同时,自身实力也不可小觑。

族内私兵的武器装备,甚至比之一般汉军都要精良,硬骨头难啃啊。

韩忠,属于豫州老贼的一员,随着贼军规模不断扩大,他也从当初的百人长,升为了千人头目,此次出来的任务便是征集军粮。

对贼军来说,征收对象无论世家大族和贫苦百姓,只要能够完成任务便可。

完全没有必要,与这些坐拥邬堡而守的地头蛇,死耗下去。

强攻乌堡,士兵损失严重,他也没法向周统领交差。

眼见韩忠似有动摇,王充心中不由大急,他好不容易才劝服上司来此邬堡,若半途而废,不但他前番努力付诸东流,自己也有可能在其心中失去分量。

若失去信任,到时候把他派去当作炮灰攻城,找谁哭去。

他可是知道炮灰营内的惨状,说一句大浪淘沙,百不存一都不夸张。

自己这身板,若真上了炼狱般的战场,估计就是一发箭雨的事

唐吉可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任杰卫平生
任杰卫平生
神圣天门横立苍穹,时空魔渊涂炭人间,当大地涌出十二座灵泉,当月亮不再属于人类…我们又将何去何从?神明的世界?恶魔的世界?不,这是属于人的世界!我将接过那无人扛起的冠冕,成为新时代的王。我叫任杰!生当作
弈青锋
睡服东北虎?你管这叫驯养技巧?
睡服东北虎?你管这叫驯养技巧?
【无直播+动物+温馨日常+无女主】老娘可是东北虎,区区按摩怎么可能屈服?呜~他好会,挠的好酥服啊~他咋知道我要洗香香?嗯?还要抱着我睡觉?他好坏~但我好喜欢啊~......凭借着能听懂动物心声的能力,
白阳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
关于钢盔与热血:德械师抗日风云:战火纷飞,山河泣血,1937年的华夏大地沦为人间炼狱。德械师,这一支装备精良却背负着沉重使命的铁血部队,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们头戴锃亮钢盔,手持德式枪械,以钢铁意
孙苏中
洞房花烛夜后,得知夫君有花柳病
洞房花烛夜后,得知夫君有花柳病
云倾的嫡妹云娇重生了,重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设计陷害云倾,并抢了她的亲事。上辈子云倾嫁给了身有残疾的侍郎府公子谢齐,过的顺风又顺水,让云娇很是羡慕嫉妒。而云娇嫁给了国公府小公爷秦脩,觉得他模样好,家世好,
青墨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盘点大秦败家子,祖龙棺材板压不住了
【华夏,炎黄子孙也。】【炎帝与黄帝联合,破蚩尤于涿鹿。】【炎黄合流,破九黎,迁三苗,遂得中原之地,建华夏文明!】随后,历经百年,才迎来秦国统一……各朝各代的上空,都出现了字幕,上面写着《盘点华夏五千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