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白话版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2(2/2)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2

检查宫中物品,发现传国玉玺已经丢失。

董卓将军队驻扎在城外,每日带铁甲骑兵入城,在街市横行霸道,百姓惶恐不安。

他进出宫廷,毫无顾忌。后军校尉鲍信前来见袁绍,言明董卓必有异心,应该尽快除掉他。

袁绍说道:

“朝廷刚刚稳定,不宜轻举妄动。”

鲍信又去见王允,说了同样的话,王允回答:

“暂且再做商议。”

鲍信见无计可施,便率部属投奔泰山。

董卓招募并收编了何进兄弟部下的兵马,掌握了军权。

他私下对谋士李儒说道:

“我想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皇帝,如何?”

李儒答道:

“如今朝廷混乱,正是下手的好时机,若迟疑不决,恐怕会有变故。”

“明日可在温明园召集百官,宣布废立之事,凡不服从者格杀勿论,如此威权便能确立。”

董卓听后十分高兴。

次日,董卓设下盛宴,邀请公卿百官。

众官因惧怕董卓,无人敢不来。

等百官到齐后,董卓才慢悠悠地来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

酒过数巡,董卓命人停酒止乐,随后厉声说道:

“我有一言,诸位安静听我说。”

众人屏息静听。

董卓说道:

“天子是万民之主,若无威仪,便无法安奉宗庙社稷。”

“如今的皇帝懦弱无能,不如陈留王聪明好学,足以继承大统。”

“我欲废帝,立陈留王,各位意下如何?”

百官听罢,无人敢作声。

此时座上一人猛然拍案而起,走到席前,大声斥道:

“不可!不可!”

“你是什么人,竟敢口出狂言?”

“天子乃先帝嫡子,毫无过失,怎能妄议废立!”

“你这是要谋反篡位吗?”

董卓看去,此人正是荆州刺史丁原。

董卓怒斥道: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说罢便拔出佩剑欲斩丁原。

这时李儒看见丁原背后一人器宇轩昂,手持方天画戟,怒目而视,便急忙上前劝阻道:

“今日是饮宴场合,不宜讨论国事,明日再到都堂议论也不迟。”

众人也纷纷劝丁原先行离去。丁原无奈,上马而去。

董卓问众官:

“我所说的话是否合乎公道?”

卢植答道:

“明公此言大谬。”

“昔日太甲不明,伊尹将其放逐至桐宫。”

“昌邑王即位不过二十七日,便造下三千余条罪恶,霍光因此禀告太庙,将其废黜。”

“如今陛下虽年幼,却聪明仁智,毫无过错。”

“您不过是一名地方刺史,素来未参与朝廷国政,更无伊尹、霍光那样的卓越才能,怎能擅自决定废立之事?”

“圣人有言:‘若有伊尹之志则可为此事,若无伊尹之志便是篡逆。’”

董卓听罢大怒,拔剑上前欲杀卢植。

侍中蔡邕与议郎彭伯急忙劝谏道:

“卢尚书是海内众望所归之人,若先杀害他,恐怕会震动天下,引发恐慌。”

董卓这才作罢。

司徒王允说道:

“废立之事,不能在酒后讨论,应另择时日再议。”

于是众官纷纷散去。

花间独舞之幽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我的弟子全是大帝之资
众所周知,南域中有一个绝对不能惹的势力,草堂。 其中大弟子,是南域的青云剑圣,剑道通神。 二弟子,万古女帝,统领一个时代。 三弟子,当世大儒,文曲星下凡。 四弟子,魔神转世,镇压九幽。 …… 陆长生:我?我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他们的师尊罢了。
别让我通宵
三子非亲生,重生后报复一下咋啦
三子非亲生,重生后报复一下咋啦
江衡弥留之际才知道,自己深爱了一生一世的妻子一直在背叛自己,三个儿子都不是自己亲生。还一直用自己的财富养活着她的初恋,将资质平庸的他硬生生推到筑基期。 正经男人谁也受不了这个屈辱,于是江衡含恨吐血而亡! 一睁眼发现自己又回到十六岁的时候,自己依然还是那女人忠实的舔狗。呵呵,还是那一副想要又不开口,等着自己千求万请才装模作样收下的恶心模样。呵呵,这次不会了,再也不可能了! 这一世,他有更重要的事!
小城的春天
诸天轮回之从仙路开始
诸天轮回之从仙路开始
沈平康就要死了,脑癌!  出生于小县城的他来大城市里拼搏奋斗几年,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而是给他带来了一身的病痛,脑癌晚期,可他不想死啊……
流去的时光
龙尘叶知秋
龙尘叶知秋
是丹帝重生?是融合灵魂?被盗走灵根、灵血、灵骨的三无少年——龙尘,凭借着记忆中的炼丹神术,修行神秘功法九星霸体诀,拨开重重迷雾,解开惊天之局。 手掌天地乾坤,脚踏日月星辰,勾搭各色美女,镇压恶鬼邪神。 江湖传闻:龙尘一到,地吼天啸。龙尘一出,鬼泣神哭。
平凡魔术师
都市仙尊洛尘张小曼
都市仙尊洛尘张小曼
“一代仙尊”洛尘遭人偷袭,重生回到地球。 地位普通的他,面对女朋友的鄙视,情敌的嘲讽,父母的悲惨生活,豪门大少的威逼挑衅。他发誓,一定要改变命运的不公,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告诉所有人,他洛尘,曾经来过。
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