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4章 这是什么意思?
仅南阳一地就能组建十多万人的军队,‘天下第一郡’名副其实。
“尽管手握六万多大军,但能为军谋划策略的人只有一个,在下的确才学浅薄,若有幸得公达相助,并授予军师高位,将为先生准备最尊贵的位置。”
张易态度谦恭,言罢从坐位上起身,向荀攸深施一礼。
他自己并非刘备,无法以泪博同情,只能更加恭顺示人。
荀攸心潮起伏,坦率地说,他对张易所在的南阳印象极佳。
此地无疑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加上张易如此礼遇贤士,他顿时心生动意。但未及开口,只见张易再次言道:
“不过,在合作前,有几句话我还是事先说明为好。”
张易望向荀彧与荀攸,直言道:“我的出身亦属士族,有些话也不必拐弯抹角。”
他语出惊人,直言自战国秦汉至如今,世家的力量日益膨胀,成为不可小觑的存在。“书籍大多为世家垄断,常 阅其一书,可谓极其不易。久而久之,某些世家积累了世代相传的财富与声望,成为地方豪强或文坛领袖。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江东周家、颍川陈家,当然还包括你们的荀家。”张易的言语使得荀攸与荀彧相视一笑,似乎已经领会了张易的意图。
“您难道想要对世家进行整改吗?”荀攸语气平和地问道。
“公达有所误会,我并非有意与世家为敌,而是作为管理者,制定的一些新策难以避免会触动世家利益。”张易回答,语气坚定而不失礼貌。“若世家能够理解并支持,我会尽全力保障各家族的利益;反之,则难免会有冲突。”
他补充说:“具体的政策还在构思之中,例如让更多百姓有机会读书,买得起书。”
闻言,荀攸和荀彧沉默片刻。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十分明显,那就是要破除世家对文化和知识的控制。
尽管认为这一目标实现的困难很大,但这已足以让他们感到震惊。“公达、文若,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考量,我不想因为这项决定而导致我们之间产生误解或裂痕。”
荀攸大笑出声,荀彧也微笑低首,答道:
“府君太过虑了!”
“宗族内的其他成员如何看待此事,并不在我们的掌控之内,但我们与族叔都认同先祖荀子传承文化的志向。先祖广开门庭,不吝分享智慧,我们亦当如此!”
“如若将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能够阅读先祖的作品,哪怕是在黄泉路途之上遇到先祖,也能坦荡面对!”
对此,荀攸解释称,尽管其他世家可能会将张易的行为视为重大挑战,但对于他们这样承传了深厚儒家文化的世家而言,则不以为然。
不同于一般世家因掌握权势而累积的财富与书籍逐渐形成影响力,荀家是以诗经着称,自先祖荀子以来,少有涉足政界。故其家族内部对于文化的开放持欢迎态度,族老听到先祖学说将得以广为流传,恐怕会欣然赞同。
总之,无论将来是否会触及家庭的利益,考虑到文化的延续性比任何事都要重要,他们会妥善应对。
“只要张府君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仅凭这样的理念还不至于让所有世家都与您为敌。”最终,荀攸庄重地站起,整肃衣装,对张易的见识给予高度评价和衷心赞赏。
“文若,你对大汉的忠诚毋庸置疑,但我也一样忠于大汉!”张易语气轻柔地说道。此刻,他并不愿与荀彧产生争执,他所能做的就是尝试最后的劝说,以期改变荀彧的立场。如果这一切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张易则希望能够说服荀彧不再步入仕途,他对这样一位大才为他人效力始终感到难以接受。
张易刚说完这番话,荀彧的眉头随即轻轻皱起,之前张易还在讲述着志在四海的壮志,现在怎么突然谈起了效忠大汉呢?
“然而,我的忠心并不指向刘姓的汉朝,而是致力于保护汉民族。”
“文若,你是怎样的呢?”
面对张易的问题,荀彧像是遭受到了惊雷轰击。他心中所尊崇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正如孟子所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重于君,君次于民。”
于是张易接着问:“你的忠心,到底是为了刘氏汉室,还是为了全体汉民族呢?”
“假如你效忠汉室,何必将反对朝廷的人推上对抗汉室之路呢?难道你不知,战乱、水灾,乃至人民之间交换孩子果腹,白骨暴露荒野,这才是现今汉民族的生活状态,所有这些都是所谓汉室朝廷带给民众的结果,难道你认为他们能够满意这样的朝廷吗?”
“若你心怀民众,理应努力实现天下一家的大同世界,让黎庶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这正是他们最深切的期望啊。”荀彧闻言沉默,空气中只剩下一片静寂。
不同于荀彧,荀攸对张易的观点深感赞同。他之所以暗地策划除掉董卓,其出发点也是基于董卓掌权对民众并无裨益,故有此举,并非是对汉室本身的忠诚使然。
“文若,你知民间的疾苦与抗争有多强盛吗?陈胜、吴广 和近期的黄巾军,都是民怨激化的真实案例。”
“数百年前,民众的力量 了秦朝,今天的历史也在昭示同样的规律,人们已经不满汉廷了。文若,这是无法抵挡的趋势!”张易语罢,向前迈出步伐并拍拍荀彧的肩,“好好思考吧,文若,在你的内心深处,究竟是苟且残败的汉朝更让你挂心,抑或是深受苦难的百姓更为重要?”
随后,张易转头对荀攸说道:“公达,明日前去董卓处告辞,日出之际我们即离开洛阳。明天清晨,你可以先行出城,在洛阳之外等候我。”叮嘱完毕,他向两位作了个揖礼,随后步出了荀府。
“叔父……”目送张易离开,荀攸返回屋中看到了心神不定的荀彧,试图从张易的角度为他说句解围的话,因为他了解主公对于叔父荀彧的高度赏识。
可是荀彧却打断了他的言语,挥了挥手,蹒跚着退回自己的书房内。在那一刻,荀彧脑中仅有一个问题萦绕:效忠汉室,还是关注民生?
无奈之下,荀攸叹了口气,回房开始收拾行李。第二天他们就要动身离洛,前往南阳等待与张易汇合。
至于荀彧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这道理同样适用于任何人身上,正如他自己也无法干预荀彧的选择一般。
在行走于回营路上时,李嗣业侧目环顾四周确认无外人后对着张易道:“主公,荀彧对汉室简直忠诚得过了头。”
张易长叹一口气,李嗣业见状站定了身子回过头望向那座寂静的府邸。两人心思相仿,当信念相左之时,终将成为对立面!
确实,李嗣业钦佩荀彧的才华,但如荀彧不愿效力于他的主公,他也乐见英才的殒落!
“文若先生,还是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啊。”李嗣业沉思后说道,然后就跟上张易的脚步。
如果未来某天荀彧依旧固执己见,再次相见时,他的大刀定会砍下荀彧之首!不是出于个人仇怨,只因荀彧确实才智超群。有时候,才华横溢反而成了负担。
二人回客栈休息。次晨,张易安排李嗣业将荀攸送出城外,之后再回返找他。至于自己,需要与董卓辞行!
“云骥,这么快明天就要启程了吗?真急人呐!”董相府内,董卓半躺着榻上,身边有个佳人在怀,旁有李儒伺立。
张易瞥见微笑的李儒,心中不禁生畏——这老滑头不知又在盘算什么阴招。“叔父,婚礼迫在眉睫,扣掉路上的时间,我们回到南阳不到一个月就必须成亲,若时间太紧促,恐婚礼准备不足,先父恐怕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
董卓看到张易眼圈红润的样子,不由转首望向李儒。这时,李儒站出来说:“主公,张太守曾来问我如何制胜袁术与孙坚,报他父亲的大仇。属下献了一计,既能替太守 ,也能解除两位对手对我们主上的威胁。”
李儒的话触动了摇摆的董卓,想起与张咨的友谊,心又一软,但李儒的建议随即坚定了他的决心。袁家四代三公,还有勇武的孙坚联手,在长江以南几乎无人可挡。让张易去牵制袁、孙,消弱双方实力,董卓只会从中获益,又无需置张易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