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锦鲤小郎君

第205章 宿根蔗是什么(2/2)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205章 宿根蔗是什么

“施主怎么想到种甘蔗呢?”管炼糖的和尚边走边问。

“我喜欢吃糖,但是你们卖得好贵,我吃不起。”张川柏坦诚。

和尚笑道:“从蔗浆炼成糖,可不是容易的事……你知道寺庙为什么种那么多甘蔗吗?”

“愿闻其详。”

“佛陀的祖先是从iks-vaku(梵语甘蔗)地生出,因此姓为甘蔗。

佛陀是甘蔗王的后代,佛对众生的开示,一如甘蔗,众生皆享其甜润。

佛家在医药、膳食和礼仪三个相关方面都会使用糖。

比如,浴佛节的时候,以香水沐浴佛身的水,水中会加入蔗糖、分给信众。

小施主喜欢吃糖,浴佛节可以过来。”

张川柏:“好。”

挺热闹的样子?

听和尚讲了一路的典故,走到佃户种的蔗田。

“这块田种的是宿根蔗,我考一考小施主,知道什么是宿根蔗吗?”和尚笑眯眯地问。

学霸最不怕的就是考一考。

张川柏淡然自若:“宿根蔗,就是上季甘蔗收获后,将蔗头遗留在地里。

在适宜的条件下,遗留地下的蔗头芽会萌发而出,长成新的甘蔗。”

和尚惊讶:“神仙教你的?”

张川柏笑道:“我们村也有人种甘蔗。”

……别以为就你们和尚懂得多。

“哦,哦……那你为何不问同村之人要蔗根?”

“我想着,你们的甘蔗品种比较适宜炼糖吧?”张川柏说,“佛祖慈悲为怀,愿众生皆享甘蔗的甜润,希望大和尚布施给我一些蔗根。”

和尚:“……”

布施?谁是施主?

张川柏坦坦荡荡:“我听闻,宿根蔗虽可以节约种苗、节省劳动力、调节农时,十分方便。

但因连年种植,对土壤肥力的消耗较大。恰好,我知道一种肥,对甘蔗的生长很有好处。”

“猪毛?”和尚问。

“非也,非也。”张川柏小小卖一个关子,“等我实验之后,再说吧!”

“出家人不打诳语。”和尚看着夸夸其谈的小孩儿。

“我不是出家人啊!但我一般不说谎。”

“不一般呢?”

“不一般的时候,就是善意的谎言。”

“哈哈!小施主很诚实,我信你!你要多少蔗根?我让佃户给你送去。”

“多谢。我先跟他们聊一聊。”

田里有干活的农人,听到大和尚招呼,都走过来。

旁边的小孩子就是朝散郎张川柏?

他们纷纷行礼。

小孩子是官!

张川柏连忙说:“不必多礼!我想请诸位教我种蔗。”

几个农人面面相觑,推举出一个年纪大的回答。

“小郎君,你要先挑选甘蔗地。一般来说,以砂壤土为佳。种蔗,一年新植、二年宿根……

你是新植,二月底到三月初,就要种蔗。如果是宿根,也要补苗的。

好的蔗根萌发出土,不发芽的蔗蔸已霉变,就要补种。”

老汉尽可能地讲清楚,又说:“我们这里的新蔗根,新植和补种都合适的。”

“我可以要一些吗?”张川柏问和尚。

“我佛慈悲,当然可以。”和尚答应。

蔗糖在佛教有重要地位,没有和尚不喜欢蔗糖。

既然张川柏有新肥可以帮助种蔗,可以互惠互利啊!

炼糖的秘方?

张川柏没主动问,就先不提。

等无所不知的农业神童张三郎诚心诚意来求秘方,慧日寺再考虑传,还要编成俗讲……

给神童三郎传方的,不是道家神仙或东海龙王,而是佛陀。

和尚就是要跟道士抢神童!

山的那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疯了吧,解剖课的大体老师是我女友
疯了吧,解剖课的大体老师是我女友
我的女友最近有点奇怪,每天喊我带一个2018年的硬币,到第二天又还给我喊我花出去。有一天我忘记了花出去她给我的硬币后,她消失了,从我的世界里,我再也找不到了。再见到时,她成了我解剖课上的大体老师,嘴里
佚名
神医少夫人:错嫁豪门大佬
神医少夫人:错嫁豪门大佬
一场车祸,导致顶级豪门的继承人双目失明。不仅联婚泡汤了,还被塞进来一个小养女凑数。传言这凑数的小妻子没文化,没品味,没个性,三无产品。没想到人家医术了得,过门第三天就治好了大佬的眼疾。不仅赢得婆家上下
小满是福
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
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
穿越到明末小乡村,他继承了一座小破观。某日崇祯上门,讨教良亩千产之法,却一不小心成了他的大侄子?大侄子坐拥江山,他自然要为大侄子守住这万里疆土,要让汉人江山千古永存!
佚名
他把工资给青梅?我转身让她写欠条
他把工资给青梅?我转身让她写欠条
婚礼前夕,本应是沉浸在幸福喜悦、满心期待的时候,她却迎来了人生的惊天霹雳。她满心欢喜地来到婚房,想给未婚夫藏个惊喜,却撞见他偷偷将怀孕的青梅接了进来。青梅柔弱地依偎在他怀里,梨花带雨地哭诉:“求你可怜
佚名
正义利剑
正义利剑
作为滨海市市委书记秘书的他,最近三天厄运连连。三天前,滨海市著名商场云顶商场坍塌,省纪委调查组当天进驻滨海市,调查云顶商场坍塌事件。不到一个月就要退休的市委书记,当天突发脑出血住院,人事不省。而他,成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