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4章 猪八戒梦观吕布传奇一生
嘿,各位看官,今儿个咱要跟着猪八戒的梦境,走进那波澜壮阔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吕布世界。
猪八戒又陷入了一个新的梦境,这梦啊,就像是一扇通往历史长河的大门。
他瞧见了吕布诞生时那响亮的啼哭,那哭声,简直能冲破云霄,仿佛冥冥中就在宣告这个小婴儿将来定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
吕布生于并州五原郡九原县,打小就在那战乱与动荡的边塞长大,在刀光剑影和喊杀声中,铸就了一身超凡脱俗的本领。
那里的风沙常年呼啸,烈日高悬,年幼的吕布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与伙伴们舞枪弄棒,每日刻苦习练,渐渐练就了过人的胆识与强健的体魄。
吕布慢慢长大,哟呵,那身姿矫健得像头猎豹,力大无穷,好似能扛起一座小山。尤其是那骑射功夫,堪称一绝,人送外号“飞将”。
他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时候,那英姿飒爽的模样,简直就是战神下凡。
骑着那风驰电掣的赤兔马,手持威风凛凛的方天画戟,所到之处,敌人都吓得两股颤颤,无人能敌。
赤兔马浑身如火焰般的鬃毛随风飘动,四蹄扬起的尘土好似滚滚浓烟。
而吕布身着华丽战甲,战甲上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他的眼神坚定而冷酷,仿佛能穿透敌人的灵魂。
最开始,他在丁原手下效力,丁原那可是把他当成亲生儿子般器重。
吕布也凭借自己的本事,在丁原阵营里混得风生水起。
丁原常带着吕布出征,每一次吕布都冲锋在前,他挥舞着方天画戟,戟尖划过空气发出尖锐的呼啸声,瞬间便能将敌人的防线撕开一道口子。
吕布的武艺,那可真是非凡到了极点。力大无穷不说,箭术更是精湛得让人咋舌,在战场上就像个无敌的存在。
虎牢关之战,那可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啊!
吕布单枪匹马站在那儿,面对刘、关、张三位当世名将的围攻,毫无惧色。
他先是三两下就击退了王匡的部将方悦,那动作快得就像一阵风,紧接着又轻松战胜穆顺、武安国。
公孙瓒自恃英勇,亲自出战,结果被吕布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逃。
公孙瓒的战马在吕布的威慑下惊慌失措,差点将公孙瓒甩落马下。
这时候,张飞忍不住了,拍马而出,跟吕布大战了五十回合,居然不分胜负。
张飞的吼声如雷,手中的丈八蛇矛虎虎生风,每一次刺出都带着千钧之力,可吕布却轻松地用方天画戟一一化解。
关羽一看,这还了得,提着青龙偃月刀就加入了战局,可即便这样,吕布还是应对自如,不慌不忙。
关羽的大刀舞得密不透风,刀光如电,可吕布在刀光剑影中依然镇定自若。
刘备也提着剑来凑热闹,吕布以一敌三,居然还能全身而退,这一战下来,他可算是名震天下,诸侯们一听到吕布的名字,都吓得胆战心惊。
猪八戒在旁边看着,眼睛都瞪直了,热血一个劲儿地往脑门上涌,兴奋得直欢呼。
还有濮阳之战,吕布更是把他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面对曹操的大军,那脑子转得飞快,巧妙地设下了埋伏。
先是派出骑兵冲击曹操的青州兵,好家伙,一下子就把曹军冲得七零八落,乱成了一锅粥。
那些骑兵如潮水般涌来,喊杀声震天动地,手中的长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然后跟曹操的部将典韦、许褚这些猛将交手,典韦手持双戟,那力气大得能开山劈石,许褚也是勇猛无比,可吕布跟他们大战好几个回合,还是从容不迫。
典韦双戟舞动,好似风火轮一般,许褚则赤膊上阵,每一拳都带着呼呼风声,可吕布在他们的夹攻之下,方天画戟或挑或刺,或挡或格,始终未落下风。
在乱军之中,他好几次都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把曹操吓得不轻。
曹操在乱军中狼狈逃窜,帽子都差点跑丢了,这一战,曹操可算是彻底记住了吕布的厉害,对他忌惮得很。
猪八戒在一旁看着,兴奋得手舞足蹈,就差没冲进梦里去帮吕布打仗了。
吕布这身材也是相当魁梧,“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那体格壮得像头牛。
力大无穷到什么程度呢?纪灵那样的猛将,在他手里就像个小娃娃似的,被他揪住后脖颈,轻轻松松就能凌空拎入帐中,“如提童稚”。
他手持方天画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时候,就像砍瓜切菜一样,所向披靡。
方天画戟的戟刃锋利无比,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胆寒的冷光。
曹操与吕布的濮阳首战也很精彩。臧霸跟曹军乐进大战三十回合,难分高下。
夏侯惇来帮忙的时候,吕布骑着马,挺着戟就冲了出来,夏侯惇和乐进一看到吕布,吓得都不敢交战了。
后来曹操晚上去偷袭吕布,于禁和乐进两个一起上,结果没几下就被吕布打败了。
于禁的长枪还未及近身,就被吕布一戟挑飞,乐进见状想从侧面攻击,却被吕布轻松闪过,反手一戟逼得乐进连连后退。
袁术派纪灵带着十万大军去攻打刘备,吕布为了化解这场纷争。
把方天画戟在一百五十步外插定,然后弯弓搭箭,“嗖”的一声,一箭就射中了画戟小枝,这箭术,恐怕连黄忠那样的神箭手都得自叹不如。
吕布拉弓搭箭之时,眼神专注而犀利,整个身体如同一尊雕塑,弓弦响处,箭如流星。
吕布经常能以一敌多,还不落下风。除了虎牢关战三英。
他还跟许褚大战二十回合,曹操一看许褚不行了,又派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等六将去围攻他。
虽说最后吕布抵挡不住了,但就这也足以看出他有多勇猛。
吕布的名字在当时的诸侯间那可是如雷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