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66章 秋后算账
李司源震惊不已,他如何也想不到,这双腿被废的颓废年轻人居然是机关圣手谢不问谢老太公的孙子。
王爷寻找这一家人多年,他们居然隐姓埋名躲在这西境边城。
可惜了,以目前形势来看,这谢家可能就只剩谢平之一人了。
“你家”李司源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开口询问他家的情况。
谢平之经历一次生死之后,已经看得通透,他知道这位李将军要问什么,主动回答道:
“祖父早年已经离世,三年前枹罕城来了一户温姓人家,从此这枹罕城内就开始发生诸多奇怪之事,那一城的人也开始变得奇怪,他们慢慢变得完全不像自己。”
“那温家齐不知如何得知我家的渊源,想让家父为他所用,家父不肯,便被他下药迷失了心智家父在伤了我之后,有短暂的清醒,便将我藏了起来,并自尽而亡。”
刘进张大嘴,指着谢平之的腿,支支吾吾半天,“你的腿是被你”
谢平之微微颔首,“我的这双腿正是家父亲手打断的但是,我并不怪他,因为他并非出于本意,真正的凶手是温家齐。”
一旁的李司源听闻此,沉声道:“谢平之,也许你的腿尚有救治的可能。王爷身边有位陆神医,你与我一同返回王府,说不定陆神医能医好你的腿。”
谢平之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希冀,就像黑暗中突然点燃的烛火。
他还能再次站起来吗?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不想放弃。
那位姑娘站在城墙上的身影深深地烙在他脑海中,他想站在那位姑娘面前,郑重地向她说一声:谢谢。
苏青云收到宋长夏失踪的消息时,正在去往良州翠岚山的路上。
如今,这翠岚山矿产由尚书省工部直管,少府监掌冶署负责开采,诸冶监负责冶炼,而苏青云作为御史台察院监察御史,则需要定期前去巡查。
苏青云刚好也想借巡查机会,再探伏龙洞。
萧靖川那怪病越来越严重,前不久刚收到消息,他竟然在北王府例行朝会时,当场吐血,晕倒。
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要知道,萧靖川身为镇北王,同时又是安北都护府大都护,以其军威震慑北境铁勒十部。他若倒下,北边势必会蠢蠢欲动。
远在北境的镇北王病倒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甚至直达京师朝堂之上,成为文武百官朝议的政事!
萧靖川大怒,很显然,有人将眼线安插进了他镇北王府。
太极殿,永昭帝高坐龙椅之上,满目威仪,操起一封奏折,便直接扔至群臣之前,“乔冠清…”
“臣在!”兵部郎中乔冠清出列,执朝笏上前,拱手弯腰行礼。
“你嗓子脆,捡起来念念…让各位臣工也听听,一个从六品上的风州司马是如何弹劾朕的封疆大吏,弹劾朕的儿子。”
永昭帝一句话便让乔冠清后背渗出冷汗,立刻上前,捡起地上的奏折,打开,咽了咽口水,大声念道:
“臣风州司马朱广平,据实参奏镇北王萧靖川,镇北王奉旨镇守北境十余载,不思剿灭北境匪患,暗中养寇自重,私铸银钱,广募兵马,拥兵自重,欺瞒朝廷。
在未得诏命之前,擅自调动兵马,蔑视朝廷法度,并与佑西大都督常季勾结,私下来往密切,意图分割大盛西北,已有裂土封疆之势。”
乔冠清念到此处都不敢再继续念下去。
这娘的,哪个蠢货出的主意,常季已战死,镇北王刚刚解了西境两城危机的档口,居然呈上如此奏章。
这不是要他乔家的命吗!
永昭帝见此,怒喝道:“继续…”
乔冠清抹了把头上的冷汗,继续念道:“镇北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常季虽已死,但余孽还在。臣瞻望日后,忧心如焚,臣恭请圣上即可下旨彻查,并召镇北王回京,释其兵权,还兵与朝,方可保大盛国泰民安。”
乔冠清念完,立刻弯腰双手呈递奏折,后背早已冷汗淋漓。
内侍监安元一上前取回奏折,放至龙案之上。
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但……
太子萧承简,齐王萧逸辰,景王萧言舟都一脸沉默,老僧入定般站着,并没有参与讨论。
“皇上,老臣认为这朱广平实属颠倒黑白,一派胡言。”内阁首辅徐嵩双手执象笏,上前。
“镇北王三岁便为国离京,封北王,镇守北境数十年,十三岁便上阵杀敌,十六岁纵横漠北,一战打得铁勒十部倒退十年。
数年来,镇北王为保北境安定,未曾敢离开北境半步,并屡次亲自挂帅,受伤无数,却从未上表为自己邀功,寥寥无几的几次奏请,也是为立下战功的将士所请。
这暗中养寇自重之事纯属无稽之谈,而广募兵马一说也更是荒谬。北境守军多次对战铁勒十部,兵力定有伤亡,补充兵力那是顺势之举。
与常季勾结之事,更是信口雌黄,毫无凭证。
而此次西境三城遇险,情况危急,镇北王调兵也是为了拯救被困的百姓,实乃事急从权。
并且老臣听闻,镇北王此次并未调动镇北军,而仅仅是派出数百家兵,连夜奔波,苦战数日,又恰逢西境发生地动,才借势,以少胜多,侥幸获胜,逼退敌军。”
“皇上有此忠君爱国之子,实乃我大盛之幸啊。”
徐嵩是当朝老臣,听人如此信口雌黄,污蔑镇北王和已战死的常季将军,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一口气说完,仍觉不解气,恨不得立刻将那个朱广平拉出来鞭笞。
十几年前,徐嵩曾被永昭帝派往北境,做过萧靖川一段时间的启蒙先生。
正所谓三岁看老!
当年的徐嵩对当年尚且年幼的二皇子评价极高,回京后更是在永昭帝面前夸下海口。
此子身上拥有力挽狂澜之势,未来定能护佑大盛安宁。
果然不出所料,萧靖川确实很争气,印证了徐嵩的预言。
徐嵩心中对这位远在北境的镇北王总有一丝为人师的自豪,而且平日也毫不掩饰对镇北王的夸赞。
常常夸赞镇北王一心为国,不贪慕权势,是大盛真正的好儿郎。
如此坦荡地欣赏,反倒没有任何党争之嫌。
所以,此时徐嵩站出来说这番话,倒是十分合情合理。
而堂中大臣,听首辅徐老都这样说了,便立刻附议。
而那些未附议的,不是太子党,就是齐王党,他们当然是巴不得永昭帝将萧靖川召回京师,最好是立刻换人接管镇北军。
这镇北军在萧靖川手里掌握得太久了!
三颠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