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第211章 不寻常的拜年
出电梯,杨总向导似走在前面,说好不开车晚上才能喝点酒,同坐一辆法拉利去唐总府上拜年就行,钟云霄跟杨总说着话。
我故意放慢脚步,扬声喊:“劳力和徐经理你们两人谁帮提一下包包吧?”
“我来!”他俩同时转身往回走,劳力提着包包,我拉开拉链取出四个红包,一人两个插在西装下衣兜里,动作利索谁也看不到。
上车没一会就到唐总小区大门口,唐总带着三个孩子站成一排久等了。
“二哥新年好!孩子们新年好!”
唐总风趣的说:“两年不见了,林老师新年好!兄弟们新年好!”
见面那热情度仿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真的是两年不见的样子,我想昨晚还在一起放烟花呢!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就是:“久处不厌,闲谈不烦,从不怠慢,绝不敷衍。”他们兄弟之间就是这种状态。
来到楼上出电梯门,唐总府上大门敞开,太太和父母亲都迎出来,很是客气。进门就说先喝点甜汤,茶应该是喝多了。
“伯父伯母新年好!”
“嫂夫人新年好!”
“大家都好!”
这就是拜年的礼仪,重复着百听不厌的问候!再送上代表吉祥如意的红包,无论大小,都能加持年的味道。
“林老师,不能送这么多大红包!意思意思就好!”唐总看我每个红包都装一万新钞,太隆重了。
杨总说:“二弟你还跟林老师客气呀!要不是刚认识她。”
“是的大哥,林老师太大方了,我们受多了也不知愧!”
伯父笑着说:“有钱人不少,像林老师这样送红包的,还真不多见!你们太有福了。”
劳力和徐经理对视了一眼,会意的笑了。
伯父说:“我们今天打破常规的待客之道,都不要拘束,听我们阿明说他有个四弟泡茶手艺很绝,能不能让老朽见识一下?”
钟云霄拉起劳力的手:“四哥在这!”
“不敢不敢!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二哥夸张了,伯父勿信。”
“没关系的小兄弟!我就是好这一口,也爱欣赏这种功夫。我们阿明泡茶很一般,泡给我喝我都嫌弃,泡给你们喝,有人看了会不舒服的,很想替换他,但鉴于礼仪就忍着,泡茶人就是这种心理,我深有体会,不然怎么叫让贤?要么我来泡给你们喝吧!”
“不不,我来我来!”劳力被激将上场。
“伯父泡茶给我们喝,那样更不舒服。”劳力坐上了主人泡茶的位置,娴熟演示熟练的手艺,伯父看了连连点头赞叹!经过这番铺垫,第一杯茶喝起来也特别有味道……大家的心情随着轻松愉悦起来,很想听老人家的教诲的感觉。
伯父看向我:“我们阿明经常说,他很倾佩林老师,不仅知书达礼,气质不凡,还有不一样的心胸气度,巾帼不让须眉。包括今天他们兄弟身上穿的这身红色西装和皮鞋也都是林老师送的……你们一个个都很敬重林老师对吧?”
“是是,是的伯父!”大家齐声回应。
“没有没有!不值一提的!”我很不好意思的补上。
“林老师不用谦虚!去年你给我们孙子们讲了作文课,我就见过,老朽阅人也不算少,特别是跟金银珠宝打了一辈子交道,对人性贪财的天赋还是颇有分析,从林老师的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种不争的特质,不为财利而来,而是为热爱而坚持,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位就是钟少爷,阿明的五弟吧?你很有福气!”
“是的伯父!祝妹妹是我们钟家的福星财星,父母亲大人都这么说。”
“梁兄,是我沾了钟家的光好不好!我是在传承父母亲大人的慈善美德……”
“都说夫妻相表里,你俩不用谦让,灵魂相近的人,才能看到彼此内心深藏的美丽,才能互相成全。都说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包括你们这一群兄弟能走在一起,都是因为林老师正气的感召和吸引,你们都回去想想有没有道理?”
徐经理接话:“伯父!不用回去想,肯定是这样的!我跟大哥说过要感谢我!有我才有林老师,有林老师才有五弟,有五弟才有六弟七弟跟我们走在一起……”
劳力想:“没有我林老师可能都不认识五弟!”大家争来争去都笑了。
劳力又招呼喝茶……请伯父继续讲,我们洗耳恭听!
“天底下有很多的朋友,是因为利益而走到一起的。记得《史记》里边就有一句叫什么来着?大意是众人皆为利益而忙碌。”伯父看向钟云霄,要他回答。
“是不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就是这一句。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在为钱奔波忙碌一生。有的虽荣华富贵,却依旧焦虑不安,过得不幸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徐经理问。
“老子也有一句话是在表述这个事的,说人要知足,懂得知足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小兄弟你知道原文怎么讲吗?我记性太差了。”说着看向劳力。
是不是“祸莫大于不知足。”
“对对,不知足者,莫过于贪,人一旦起了贪心,就容易迷失自我,产生祸端。
刚刚说到林老师有一种不争的特质,我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六尺巷》大家有读过吧?林老师博览群书应读过,你来替我讲吧。”我知道伯父就是大智若愚,想利用拜年喝茶这时间,教育我们这些人。
我推辞说:“不不!我喜欢听伯父讲,大家经常听我讲故事腻了,难得有机会聆听教诲,请伯父不要吝啬!”
“那我要是记不起的,林老师可要帮我补充,”
“一定知无不言!”
伯父开始讲了:“清朝康熙年间有位赫赫有名的大学士叫张英,安徽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高权重,是康熙的红人。那个时候桐城的六尺巷还是一堵墙,张家的邻居住着吴家,两家盖新房修墙就因这堵墙争吵,争得不可开交,差点打了起来。由于年代久远,谁也记不清这墙头究竟是谁家的老祖宗盖的,更拿不出有效的证据来。
就这样,张家吴家争执不休,吴家认为,我们吴家有钱,张家认为我们家有势力,两家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后来一状告到公堂,官司打到县衙。对于这种宅基纠纷事件是很难处理的,县令听了万分为难,这吴家是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而张家有个张英在京城里当大官。两家的背景都不简单,县令不敢轻易断案,只能暂时搁置了。
后来,张家为了尽快结案,就千里飞书写信给京城的张英,要他回来处理此事,张英看了万分感叹!人生短短几十年,争来争去,到头来都是浮云,何苦呢?就为了这一堵墙?张英提笔回信。
林老师,你说说信的内容是什么?我又忘记了。”
内容是:“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对,没错!张家人见书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于是两家院墙之间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六尺巷”。
“受教了,谢伯父!”大家响起掌声……
林青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