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九十八章 他山之石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人常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喻为,别处的贤才,可以为自己效力;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或者为自己提供借鉴。
四海公司的董事长爱才,为了寻找能够帮助公司的贤才,公司斥巨资,为各部门广招人才。郭董很看重他们,知名企业、大公司的工作背景。希望他们能够为公司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让四海公司,有朝一日能够比肩这些大厂。这些人,有了知名企业、大公司的标签之后,自带光环,奉为上宾。
一次,姜嫽从茶水间出来,刚好碰到会议室里的领导们散会。当她看到迎面走来的郭董时,心中不免起了疑惑。郭董的脸上,只写了两个字,大写的“焦虑”。这个“焦虑”溢于言表,连路过的姜嫽,只扫了一眼,就尽收眼底。
郭董为什么,这么焦虑呢?除了公司的经营压力之外,最近,让他最焦虑的是,又要换各部门的总监了。
卢总离职的事情,让郭董意识到。去年,自己高薪聘请过来的总监们,并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样,有那么高超的真本事。
有些人,甚至是不适应,原来公司的发展节奏。被原来的公司,淘汰的一批人。这些人,还各有各的问题。有脾气不好,爱训人的;有自以为是,协同合作能力很差的;有把以前公司的高水平,等同于自己也是高水平,但是专业度,还不如四海公司的老员工的;
郭董焦虑的是,公司目前资金链吃紧。但是,想让更加优秀的人才,为自己工作,要花更大的价钱。解雇现在这一批总监,换一批更优秀的人,是要下很大决心的。现在这些总监,至少一半以上,郭董都想撤换。他焦虑,他的内心在做强烈的思想斗争。
开弓没有回头箭,郭董痛下决心之后,就有了这场会议的召开。公司里,有六成部门总监,都要撤换。经理级别的人员,也有调换。
人力资源部的段总,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招聘工作。这次,她要招聘的是,头部公司的大咖们。
听到风声的员工们,议论纷纷。“听说了吗?郭董要招新总监了。”
“听说了,说是要招,头部公司最优秀的人过来。”
“这次公司是下血本了。”
“我们这样的公司,用得着,招聘这么高端的人过来吗?人家来了,待两天一看,还不得走人啊?”
“干嘛走人啊,你们知道郭董,给这些人多少工资吗?”
“不太清楚,薪资这种事情,公司是保密的。怎么?你知道?”
“知道一点点啦,比他们在以前公司的工资,高出很多呢。不然,人家为什么要来?”
“我也听说了一些,比如我们部门的何总。他在四海的工资,大概是他在以前公司两倍。”
“真的?假的?”
“差不多吧,我也听说过。”
这个话题,成了当下四海公司,最热门的话题。
午饭后,姜嫽和王英,坐在四海公司楼下的小花园里,晒太阳。阳光有点刺眼,俩个人又移到了树荫下的长椅上。
姜嫽翻看自己订阅的公众号文章,一篇文章吸引了她的注意。
这是一个小故事,故事讲的是。
有一家国内的企业,成立了一支“取经小分队”,专程跑到国外,去西方取经。他们去了一家国外知名的制造公司,旨在从这家享誉全球的制造公司,汲取先进的管理智慧。
毕竟,人家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乃至全球的品牌影响力,让人们对他们的管理模式,充满了崇拜和敬仰。
谁能料到,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家制造公司,听到的竟然是“真正先进的管理经验,其实就在中国,那就是‘鞍钢宪法’。”
当时,这些企业家们的内心,五味杂陈。原本他们带着崇拜的心情,想要拜师学艺。结果人家居然给他们,传授了一段中国经。
‘鞍钢宪法’是什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鞍山钢铁公司,总结出来的一套,企业管理基本经验。
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就是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一改”就是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就是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鞍钢摸索出一套,至今仍被借鉴的管理模式。强调管理者要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和工人打成一片。
这不是领导者的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管理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协作。他提醒人们,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而不是简单的控制和指挥。
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有些时候,这“他山之石”可能就来自于,自家山头。
看完这一则小故事,姜嫽深有感触。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忽视,身边唾手可得的东西,以为好东西都在别人那里?
人们总想着去外面学习、借鉴,却忽略了自身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除了向外求,还要向内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然,有多少辛苦积攒的宝贵经验,被忽视、遗忘了;又有多少创新的火花,被扼杀了。
姜嫽在想,郭董为什么不找,最了解自己企业的老员工,深度挖掘自己企业的问题?总要有为自己刮骨疗毒的勇气,不能总是一味地找所谓的高手,过来指点迷津。
郭董创业二十年,对企业的了解,就象了解自己一样。而部分外来的和尚,才刚刚熟悉这里,还不一定能真的适应。
管理者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了吗?和基层打成一片了吗?
至少,姜嫽看到的卢总,不是这样的。卢总只听经理级别的人,向她汇报工作。偶尔听主管级别的人,跟她汇报工作。其他的人,跟她差不多是绝缘的。这确实让卢总看起来,很有距离感,距离感使她很有权威。
郭董,也是高高在上的。有时,好像公司里的领导层和基层,已经分了阶层。公司运作顺利的根基之一,来自于哪里,难道不是上下协同吗?
一个好的管理模式,需要让每个人感受到尊重和价值,从而激发出最大的创造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王英拍了拍姜嫽,打断了她的沉思。“走,回去,上班了。”
“我刚才看了一个,关于管理的小故事,挺有意义的,我发给你看看。”姜嫽说。
“什么?管理?我不看,我考试的书,还看不过来呢。管理……我不感兴趣。”
“看看嘛,了解一下。”
“不看,公司能轮到我们管理?”王英拉着姜嫽“快点走,一会让领导看见我们晚到,就不好了。”
姜嫽的思绪,还停留在那个久远的六十年代。她想知道,当时的鞍钢宪法,是怎样执行的。几分钟的功夫,人已经坐在电脑前面,准备开票了。
旁边的小李,递给她两块巧克力。“送你的,我明天就不来了,已经辞职了。这些吃的,我就不拿回去了,给大家分分算了。”
“辞职了?为什么呀?”
“我的工作量太大了,业务部门提了很多额外的要求,导致我的工作,根本做不完。我跟领导反映,领导觉得,我的目的是想加工资。不仅不跟业务部门协调,或者重新梳理工作内容,提高效率,反而继续给我增加工作量。我不是一个偷懒的人,我真的受不了了,辞职了。”
姜嫽接过小李手中,甜甜的巧克力,心里不是滋味。她默默地,点了点头。
是啊,基层员工的问题,被忽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