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0章 第8章 12
给泰奥弗拉斯特,再次逃离雅典,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园,离开多年相处的朋
友和学生,来到优卑亚岛上的卡尔基斯城,住在他母亲留下的老屋中。
其实,雅典人不放过亚里士多德是不公正的。他虽然与马其顿有过来往,当
过亚历山大的老师,但这是过去的事。亚里士多德一心求知,从来不问政治,其
思想与亚历山大相去甚远,加上亚里士多德的侄子因反对亚历山大而被处死,师
生关系早已冷漠。可是雅典人不管这些,只把他当作马其顿的至亲。他的离开,
确实出于不得已。在卡尔基斯,终日郁郁,惆怅伤感。这次动乱,时间并不长,
同年底,马其顿驻希腊总督安提帕特借援军之力,击败反马其顿派联军,稳定了
局面。其时,对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来说,其理智力量还正在峰顶。可是,遭
此变故,他的身心蒙受了巨大打击,一病不起,于公元前322 年溘然长逝,享年
62岁。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并请安提帕特做他的监护人。在遗嘱中,
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阿里木奈斯托斯、抚养他成人的姐姐、
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尼亚诺尔。
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不得出卖,要继续养育,待他们成年或可自立营
生时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赫比利丝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
热爱。最后,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娅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比娣娅合葬在一起。
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责任感,设想周到,仁慈开明。“亚里士多德
的遗嘱被第欧根尼。拉尔修全文保留下来,传记作家们,从这里看到他作为理智
化身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
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他那留存至今的遗嘱充分体现了慷慨大方、体
贴他人的品质。”2王树人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传略》,苗力田撰:《
亚里士多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 页。此文是本章主要参考资
料。
第二章师生情亚里士多德曾是大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是名师下的高徒;又
是历史名帝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学与教对他的一生都起了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根据中庸的道德原则,详尽地讨论了人们的具体的道德行为。他
指出,逃避和害怕每一样事物的人是一个懦夫;反之,不顾任何危险的人是鲁莽。
勇敢的美德就是在懦夫和鲁莽之间。贪享每一种欢乐,在任何欢乐之前不止步的
人是纵情无度;反之,避开一切欢乐的人是麻木不仁。节制的美德就是在纵情无
度和麻木不仁之间。把自己能力估计过高的人谓之自大;反之,把自己能力看得
太低的人谓之自卑。自尊的美德就是在自大和自卑之间。遇事不称心如意不加考
虑就勃然发怒者称为暴躁;反之,遇事无感情和无苦乐之感觉者称为萎靡。和蔼
的美德就是在暴躁和萎靡之间。不考虑别人只为了自己者谓之自私自利;反之,
对自己毫无考虑者谓之自我否定。友爱的美德是在自私自利和自我否定之间。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人们获得美德的途径问题。在他看来,
美德有两种:理智方面的美德和伦理方面的美德。理智方面的大多数是由教导而
生成、培养起来的,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方面的则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因
此人们的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天赋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够
被习惯改变。这就是说,人们要获得和掌握中庸的道德行为和标准,应靠后天的
实践和训练,正如一个人由于从事建筑而成为建筑家,由于弹琴而成为弹琴家一
样,我们也是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由于行为有节制而成为有节制的,由
于行为勇敢而成为勇敢的。反之,有人之所以变得懦弱或纵情无度,都是由于在
相应的情况和环境中,以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所养成的。“总的说来,品质是来自
相应的现实活动。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现实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
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小就养成这样还是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
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尼各马科伦理学》)
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最大幸福是理性上的沉思的论断。根据
他的看法,各种具体道德行为虽然也是一种幸福,但不如理性沉思生活的幸福好。
幸福和理性沉思是并存的,人们的理性沉思愈大,其幸福就愈多。具体道德行为
和感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道德行为必须有一种动机作为条件,故其德性并非神
圣的;而理性沉思,其幸福与感情毫无关系,它也不需要动机为条件,除了本身
之外,并无别的需求。
理性“是思辨活动,它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追求,它有着本身固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