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33章:红白歌会一阶段
「本机观察到“七月革命”号及舰队诸舰;一艘驱逐舰重创,现已放弃,雷击执行完毕;四艘舰艇重创,“红色基尔”号失去动力,现由“七月革命”号拖曳,该舰动力损伤,全舰队航速10节;申请舰艇支援。」
「海面上已无“反击”号踪迹,可观察到大量油迹和漂浮碎片,可确认“反击”号已被击沉。」
「皇家海军已完成落水船员救助行动,现已离开,暂未知去向。」
「报告完毕,本机返航。」
「0312艇,疑似观察到皇家海军动向;坐标……」
「观察到“胡德”号动力损伤计划向“胡德”号发雷;」
「射雷四发,因不明原因,无果,现已放弃。正在返航。」
g7电动鱼雷相比于原时空更早的配发给了部队,其隐蔽效果确实极佳,大战之后,正处于疲惫状态的皇家海军并未能发现这几枚鱼雷,但由于白昼已经到来,潜艇的上浮动作还是被皇家海军察觉到,因此他们放弃了继续发射鱼雷。
“胡德”号并不知道自己侥幸得了一命——
动能铁棍乃开战之初各国特色,不得不尝;与他们一比,威力巨大之九三酸素鱼雷都显得眉清目秀。 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德国的进一步行动无疑还是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首先是胡德号的重伤和反击号的沉没,让皇家海军在大西洋上的机动力量急剧削弱,快速反应部队的力量失衡——
虽然皇家海军手里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已经接近下水,但德国人也不是吃白干饭的,他们手里可也还有好几艘战舰。
“七月革命”号和“红色基尔”号被胡德重创,但“卡尔李下克内西”号尚且完好,随时能够出动。
而预备力量上,德国人手里的两艘高速战列舰,或者说战列巡洋舰已经接近下水,虽然她们的开工时间略晚于英国人的kgv,但得益于红德子的造舰产业状态比三德子要好,这两艘大炮版沙恩的进度恐怕比kgv还要快。
而且,德国人还有两艘16英寸舰炮的正儿八经的主力舰正在建造,反倒是英国人的狮子还没影子。
除了这四艘战列舰,德国人还有三艘大型巡洋舰在建,进度有快有慢,最快的一艘已经下水,并得到了“无产者”的名字,而最慢的一艘进度也已经接近45,比美国手中的雪橇犬还要快点。
这五艘战舰的总战力显然是不能跟kgv比的,毕竟里面掺了三条大巡,但想要牵制五艘kgv还是绰绰有余的。
面对德国人的快速战舰群,皇家海军的数量庞大的战列舰群无法有效支援,因此皇家海军迫切的需要快速舰艇回援。
这场夜战结束后,皇家海军在第一时间要求从亚洲的z舰队中抽回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同时,英国还向自己的盟友提出了请求,由于本位面的意大利已经是反德的先锋,所以英法的地中海压力得到缓解,法国人不必防着意大利。
相反,意大利还有可能帮到英法,历史上意大利海空军表现不佳,有相当原因都是拜缺油所致,在各国中意大利人缺油简直要缺疯了,每年就从罗马尼亚可怜的搞到不到一百万吨石油,出勤率十分难看。
说不定,未来的局面会很有乐子,意大利的海空军不必担心缺油的问题,可以自由出动,协助英法填补快速舰队的缺陷,而德国也不必担心意大利的陆军问题,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自由度都更高,各取所需了属于是。
当然,这前提是意大利参战。
既然意大利不足为虑,法国人自然也无不允诺,双方迅速订立协约,将两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编入大西洋联合舰队,与皇家海军一道维持北海的局面。
但说到底这也只是拆东墙补西墙,得北海则失远东,声望号承担着远东舰队的前卫职责,是新加坡战略的支点。
对于远东的战略而言,少一艘纳尔逊与少一艘声望是完全不一样的,少一艘纳尔逊,远东的战略照样执行,但少一艘声望,继续执行原计划的风险就会飙升。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当然不是,虽然英国人没有快速战舰了,但还有一个令人没有想到的国家马上就要有快速战舰了。
那就是荷兰人! 荷兰如今的经济情况其实不错,向德国出口石油、橡胶和锡矿让荷兰人赚的盆满钵满。
而与中国在二十年代初签订的石油条约也给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尽管后来中国通过《红线协定》得到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股份,但中国显然没有必要主动违背《中荷石油条约》,依然以稳定价格进口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这一方面是对国际信誉等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条约约定中荷双方能够共同开采石油,方便中国掌握东南亚油田的地质、油料工厂等性质,可以光明正大的收集情报。
荷兰对此也心知肚明,自然不会将这东西当做万年和约,尽管中国并不介意荷兰人在石油公司中保有股份,但安全感是很脆弱的,以己度人是常态。
因此荷兰在1930年确定了自己的战列巡洋舰计划,准备建造2-3艘战列巡洋舰。
由于政治和现实原因,如今的荷兰人没办法选择德国人,而自己的设计能力也不够,只能向外国寻求帮助。
经过多年的扯皮和谋划,最终在1935年开始付诸行动。
带英在其中也难得良心了一回,毕竟荷兰人的战舰对于英国的帮助确实很大,无论是在南洋,还是在北海,都是非常好的帮手。
荷兰人的战列巡洋舰不需要考虑主力舰决战,她的主要敌人是国防军的巡洋舰舰队,因此要小的多,也要快的多。
这型战舰由皇家海军造舰局和阿姆斯特朗&维克斯公司联手研制,标准排水量约为24000吨,由于只对巡洋舰舰队有要求,防护也很薄弱,主装甲带最厚处也就85英寸。 主炮则是皇家海军淘汰下来的双联装343mm舰炮,一共三座六门,这个是正宗的老太太的假牙,是世界上最泛用的主力舰主炮,现成的炮塔,现成的火炮,大局当面,一贯本着“一分钱也是钱,坑谁都是坑”原则的带英也难得没坑荷兰人钱,让荷兰还有钱去造这玩意儿。
动力系统则是法国海军提供的,出力15万匹马力,能把这个小家伙推到34节的高速。
混乱的局面让英国不满足于荷兰人的磨蹭,他们希望荷兰尽快完工战舰,派往远东接替声望号。
而国防军对此其实也不甚在意,她和声望并没有什么区别,更快的速度未必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
在海战之后,德国人对如今的局势进行了重新评价。
海上,论增量德国恐怕难以对抗英法以及潜在的美国。
陆上,俄国的局面恶化,红军、芬兰志愿兵和红鹰军团在白军的围剿下,进展非常不顺。
如今的俄国国内局面并不能与一战后相提并论,五月党政府和二月政府或沙皇政府的控制力也不一样,围攻圣彼得堡失败后,莫斯科、基辅和明斯克也很快便被白军重新夺回。
如今红军被分割为三个部分,东方面军的活动范围在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两块地方,已经建立了根据地,比较稳固;中方面军在莫斯科附近,岌岌可危;西方面军在波罗的海沿岸,有芬兰的参与,还不算很糟糕。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认为己方如果不进一步介入,俄国国内的局势发展恐怕不容乐观。
最高委员会认为目前的情况已经是全面战争的预演,这段空窗期的时间非常宝贵,己方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
不过,尽管德国人目前仍打算先解放东欧,以确保资源供给充足,但是战争委员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强烈建议尽早进攻法国。
支持者们认为及时打击法国有利于减少海军的压力,对于强陆弱海的德国来说属于扬长避短,即便不成功,对于东线的影响也相对有限,风险与回报并存,且还有一定的保底机制,可以一试。
而反对者们的意见则是解放东欧更有利于长期斗争,同时可以打通通往中国的陆上交通线,考虑到全面开战后巴尔干地区和土耳其很难完全站在自己这边,再加上中英之间可能都战争,波斯湾和中欧铁路大概率无法通行,此时控制西伯利亚大铁路就十分有必要了。
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红德国内自然没有那么一大票一战老古董,因此作战思路相对先进,但由于局面更加被动且顾虑太多,很多时候却也又少一分激进,毕竟德三只能莽,但红德还能苟一苟。
所以说,战术上,如今的德国人大胆创新,但在战略上,仍保持着充分的谨慎。
经过缜密的计划和验证,人民战争委员会内部逐渐形成了统一意见,尽快在西线执行一次决战战略,切实削弱协约国。
但“尽快”到底有多快? 根据两位最高领导人,卢森堡和列维的指示,将其放在了波兰战役之后,即是为了保证俄国革命的顺利,也是利用波兰战役对西线进行掩饰。
至此,德国的战略已经基本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