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34章:必然走向,T34
第一阶段,在1939年3月前完成全面战争准备,充分且合理的积累调配资源,供短期高烈度战争和长期战争的需要。
第二阶段,在1939年3月对波兰宣战,解放波兰,并向俄国派出一定数量的志愿军,为红军提供充足的援助,协助其巩固波罗的海沿岸根据地。
第三阶段,在1939年7月前结束波兰战役,集中核心力量发动法国战役。
从第三阶段开始,战争的前路就不太明了了,但核心变数无非是三条,法国挡住了、美国参战和中国参战。
第一条的可能性非常微弱。 以前欧战时期大兵团的突破和扩张能力都非常有限,即使防御方失败了,也有充足的时间调兵遣将稳住阵脚。
可惜装甲部队和航空兵改变了这一切。
航空兵可以起到纵深遮断作用,攻击铁路和公路,妨碍敌方战役预备队的行动,阻止敌方重新集结部队。
而装甲部队具备极强的突破能力,一旦突破敌方防线便可迅速挺进。
在苏德战场上,二战后期部分装甲单位每昼夜推进速度甚至可以达到70公里,平均推进可达45公里,非常恐怖。
如今虽然做不到这个程度,但它依然是一柄重锤,足以砸碎当面之敌。
即便法国还是那个全须全尾的欧陆霸主,也不可能扛得住装甲集群的突破。
其实,哪怕是德国本身也挡不住装甲集群的突破,欧洲只有一个国家有希望,那就是苏联,兼具纵深与工业能力。
能对抗装甲集群突破的只有大纵深战略,然而,从华沙到莫斯科超过了一干一百公里,而即便从法兰克福开始算,到巴黎也只有五百公里,且基建水平相差巨大。
面对同一支军队的突破,法国人一次也不能失误,而苏联可以失误三次、五次,甚至更多。 矛强于盾的局面还要持续几年时间,在此阶段内,准备完毕的装甲集群就是决定战场的定音锤。
因此德国对于法国战役失利的预案并没有浪费太多的功夫,更重要的是研究英国、美国和中国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以及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德国并不认为英国会轻易投降,同时也对美国和中国的态度表示不同程度的怀疑。
历史是由物质现实决定的,客观规律不因人的意志转移。
但,同时物质现实也是由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来操作的,这些人物的意志决定了物质现实能否或如何发挥作用。
在这一点上,红德与三德殊途同归,因为物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当然,正因为世界在宏观上是物质的,它的运行也往往符合波利亚随机游走定律,一个喝醉的人总是可以走回家,但是一个喝醉的小鸟却有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了,人随机迈步后的概率和总为一,但三维运动的“鸟儿”则会自发磁化而破坏离散对称。
历史上的英国三军国防参谋委员会曾向内阁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战略》的报告,在报告中,英国人严重高估了德国和占领国内部反抗纳粹统治的能力,严重高估了战略轰炸能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也严重高估了欧陆此时的资源短缺,尤其是石油和食物的短缺。
基于此,英国最终做出了坚决不媾和的决定,与德国展开了惨烈的战斗。
不过,虽然推断是错的,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合理的,美国和苏联的表现均远远超出英国的预估,并将战争导向胜利。 在本位面,英国自然还要在上述内容中添加上“对赤潮的恐惧”,就更不可能投降了。
而对于德国来说,英国固然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德国对英国显然无法形成英对清的降维打击,而英国的庞大的体量也就已经决定了它的一举一动都会让世界震动,即便身死时不大爆炸,也绝无可能悄然无声。
但最危险的还是悬浮于陆海之外的两个国家,可以察觉到,中国和美国都是孤立国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的表现非常相近,亚洲之于中国,美洲之于美国,并没有区别,只是中国更容易被动员起来,而美国需要更大的刺激,这是陆地隔绝和海洋隔绝的地理因素所带来的差异。
德国人对于美国参战还是比较乐观的,不太认为美国会在法国失败后迅速的深度的参与欧洲战争,美国需要动员的时间,当然,德国人也不认为美国会放弃欧洲,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更不是罗斯福的作风,因此这个时间点应当在1942年以后。
而对于中国,德国人同样难以真正的放心,两国绝无可能缔结任何形式的盟约,中国缺乏在欧洲的着力点,因此不会彻底的反对德国,打倒德国,但也绝无可能希望看到德国坐大。
对于中国的诉求,美国人很有可能不会干预,新加坡和印度属于谁并不影响美国的战略,对于美国来说,太平洋上领地只有澳大利亚据有纷争的可能,但也并不属于不可谈判的禁区。
甚至于,未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可能要同时为两个俄国服务,即德国支持的俄国和德国反对的俄国,最戏剧化的一幕可能是一列火车上同时装载了运往圣彼得堡和叶卡捷琳堡的军械。
同时,德国人清楚,英国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帝国组成很大概率会导致伦敦与澳新、印度和马来亚之间的丰龊。
历史上,在开战前,英国内阁曾认为如果ija入侵东方的两个自治领,出于政治考虑‘我们应该立刻放弃中东的位置全力支援’;但是到了1941年中真正要求撤回埃及/东非/两伊的部队增援帝国东部的恰恰是澳新政府,而uk政府反而希望推迟这种调度。
而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这种矛盾将会更加凸显。 英国能抵抗多久,美国会在什么时候参战,中国是否有可能参与战争,都深刻的影响着德国的战略。
外交官和情报人员该动起来了。
……
“关于最近在苏伊士运河被拦商船的问题,德国人又来找我们了,希望走美洲。”
西花厅内,石子任、戚殿生和陈霖三人正开着小会,简单商议德国新的需求。
从去年十二月北海的那次海战开始,整个欧洲的局势就急剧升温。
历史上,由于苏德矛盾,英国人担心苏联会进攻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从而干预到英国的中东布局;同时,英国人又认为德军“不太可能”进攻巴尔干一线。如果进攻目的只能是穿过安纳托利亚威胁两伊。此时“我军应该按照计划摧毁油田和管线。”但是这个计划“有太多的弊端”,比如德军的投送能力、土耳其的态度和俄国的反应;而“没有明显的益处”,所以不太可能会选择。
而如今,俄国早跟土耳其开干了,但却是在英国的巧妙策划下,因此队英国来说是有益的,但德国向中东挺进却让英国人如坐针毡,不仅在地中海和苏伊士加大了巡查力度,就连土耳其、罗马尼亚这些国家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过多纠缠,因此中德之间的贸易收到了较大的影响。
相反,从美国和美洲通往欧洲的航线依然顺畅,且不太容易搜查。
“走美洲,美国人同意吗?光打着巴西这些国家的旗号恐怕不太其作用吧?”陈霖有了些疑问。 “不用担心,美国官方并不太在意,至于民间,德国人到底拉拢了多少人,我们也不知道。”戚殿生摇了摇头。
“再说了,他们会做亏本生意吗?”
“说的也是,咱们操什么心。”
当德国派出特使商定临时贸易通道时,左念微并没有露面,他如今正在总参谋部观察一个更加重要的技术兵器。
“确定了吗?”
“目前能够得到了资料和影像信息就这么多了。”
左念微看着照片上的模糊剪影,十分确信,这至少是t34的前身a32,当然,也有可能是变种。
而后,左念微又命人搜集了设计团队的相关人员,最终得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他在1928年来到德国学习技术,随后返回国内,最终随着根据地的失败而再度流亡,通过国际又一次回到了德国,并在国营427厂工作,这个厂子便是大名鼎鼎的设计豹式坦克的猛士。
这还真是奇妙的渊源。
t-34的诞生是历史的偶然,至少包含了苏德技术合作、科什金的天才创意和苏联本身的技术路径和基础,没有苏德之间的技术合作,苏联不会那么快的取得技术的突进,而坦克又是一个极吃系统整合能力的综合兵器,设计师和设计团队的经验与天赋在其中占到了相当高的比例。 如今的俄国设计不了t-34,而t-34诞生在德国也并不奇怪,科什金是什么人,红军政委,他显然不可能与如今的俄国合作,而来到德国也具有太大的偶然性。
左念微现在很好奇,它的技术细节有哪些变化。
当然,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它会比t-34更精致,得益于德国更先进的工业,困扰苏联的装甲、焊接、瞄准镜和观察镜、电台都将得到解决。
另外,德国人恐怕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炮塔的问题,或者从一开始就使用更大的炮塔以换取空间和人机工效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