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36章:红色走廊与波兰战役
当亚洲各国的报纸被日本的新闻占据时,在世界岛的西方,一系列剧烈的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动正在爆发。
在1938年11月,波兰政府和俄联邦政府签订了《华沙-莫斯科协定》,共同镇压波罗的海沿岸的左翼运动,制造白色恐怖。
英法也对俄国和波兰进行了一定的援助,向两国输送了一定数量的武器和资金,共两国武装使用。
不过,迫于德国的武力,波兰也没有办法支援俄国。
德国的陆地武装力量在全世界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和平时期的德国人民陆军建立了五级军事制度,陆军三级,民兵两级。
德国人民陆军大体上有满编师和缺编师,即第1类师和第2类师两类,前者员额95,相当于齐装满员,可以随时调动和战斗,后者则为70员额,技术兵器基本就位,但需要一周时间整训,两者构成了人民军最基础的常备军事力量。
最后的第3类师,又被称为基本征召师,45员额,并不属于常备军,但得益于红色国家的军事政治体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被通过各种方式维持。
而在战时,人们陆军又有第4类师和第5类师,分别以30和15员额,承担防守、训练、紧急动员等职能,常有民兵就地转化。
民兵则是红色国家的特色,以工厂、学校、农业合作社等单位为基础,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编组训练,比如一个学校就可以编成一个师或者若干个团,规模十分庞大,被视作实现工农学兵结合的制度。 就目前而言,德国陆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220万,总计15个装甲师、17个摩托化步兵师、14个山地步兵师、86个普通步兵师以及若干独立单位,而预备役和在籍民兵数量则达到了庞大的4000万,德国人至少可以在三个月内动员出五百万人来。
其中,装甲师的质量相当高,四号坦克和三号坦克的数量也非常可观,四号坦克如今已经服役四年多了,德国人新一代坦克都已经设计出来,甚至有可能服役了,这一进度在各国中都是非常领先的,国防军目前还停留在四号坦克的阶段。
与之相比,虽然俄国如今的兵力达到了448万,但这是内战之后,动员吹起来的,核心军队也就一百五六十万,素质在各国中算是一般;波兰虽然也有接近两百万兵力,但问题和俄国人也差不多。
法国欧陆兵力相对于原时空更多一点,但多的有限,且装备和战术陈旧,同样不能与之相比;英美虽然有长进,但也不多,依托地利防守尚可,进攻就不够看了。
国防军自然也没有什么国防压力,北边是荒原、西边是沙漠和草地、西南还有世界屋脊这个无解的天堑,总兵力算是中规中矩,常备军大概维持在160万人左右,包含75个步兵师,其中北方甲种步兵师13个,南方甲种步兵师15个,乙种步兵师41个,摩托化步兵师6个。
装甲部队主要有5个装甲师和13个战车旅组成,每个装甲师大概有220到260辆坦克,战车旅则为120辆到140辆,总体质量一般。
除此之外便是大量的独立单位,包括炮兵、工兵、汽车兵等。
当然,德国的军事压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俄国也不愿意让波兰掺和进来,俄国做着沙俄的春秋大梦,大波波就没有平独镇露的梦想了吗?
再说了,都是一丘之貉,谁不知道谁?
别装了。 而在年初,德国便积极策划了对波战争,最终敲定了作战计划,并向波兰递交最后通牒。
由于两国并未正式建交,因此在1939年2月28日晚向波兰政府递交最后通牒的是驻波兰特别外交官,而恼羞成怒、又惊又恐的波兰人竟然脑袋发昏,将德国外交官打入大牢。
但很可惜,这并不能改变什么。
德国人在这十几年里制定过大量的对波、俄两国的作战计划,可谓是精益求精,但为了实现突袭和迅速胜利的目标,德国人还是在去年末重新制定了计划。
按照规划,人民陆军将兵分三路攻入波兰,为此敲定的第一波次进攻作战序列规模也十分庞大。
第一波此可以划分为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
北方集团军群以机械化师为主力,计划从东普鲁士突袭波兰“莫德林防线”,48小时内占领比亚韦斯托克,切断波兰陆军退路,工人海军则会配合陆军登陆但泽,将这块领土收回;
北方集团军群包括2个装甲师,5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2个步兵师,总计27万人。
中央集团军群以装甲纵队为主力,沿波德平原直插华沙,突破波军维斯瓦河防线,兵调集了大量的空军,用于对波兰指挥系统的打击;
中央集团军群包括5个装甲师,7个摩托化步兵师和17个步兵师,总计42万人。 南方集团军群将有德、匈两国联军组成,目标是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
南方集团军群包括2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步兵师,6个步兵师和5个山地师,总计22万人。
捷克斯洛伐克虽然如今被德匈两国包围了,甚至已经在基层建立了苏维埃制度,但上层依然非常纠结,因此一面在经济等方面积极支持德国,一面又试图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而这个庞大的计划,被命名为“红色走廊”计划,一词双义,既指波兰走廊,也指台尔曼提出的“莱茵河-伏尔加河红色走廊”。
3月1日,“红色走廊”计划正式启动,在当天凌晨4时05分,最高人民委员会下达了作战命令,人民战争委员会随即确定决心,向各部分传递了应尽的作战义务。
昨日建立的前线总指挥部随后发布了行动命令,东普鲁士的兵站和武器库立即打开,修械所和管理单位将保存完好的各色武器弹药交到军队手中,舰船出港,飞机挂弹,所有人都开始了最后也是最紧张的战前准备。
“为了世界人民与全人类的解放,出发!”
战争委员会chairman弗莱茨维向各集团军全体将士进行了一句话讲话,这一句讲话随着无线电广播,在瞬息间便传递到了每一个战士的耳中。
1939年3月1日4时58分,rm空军轰炸机编队接二连三的从十几个机场升空,数百架heinkel he 111、dornier do 17和junkers ju 88轰炸机跨越德波边境,按照计划,如猎鹰一般凶猛的扑向自己的目标:
浅近纵深的野战机场、兵营、仓库和重要工厂; 深远纵深的铁路调车场、火车站、桥梁、公路;
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波兰人毫无防备,便听到飞机呼啸而过。
波兰哨兵们努力的摇了摇头,让自己清醒些,向天空看去,一架ju-88轰炸机从机场上空迅速掠过,投下两颗大型航空照明弹。
照明弹在降落伞的作用下缓缓下降,筒内的镁粉被点燃,迸发出耀眼的惨白光芒,上百万坎德拉的光明将下面的机场照的如同白日,抬头望去的波兰哨兵在一瞬间便彻底失明,只能捂着自己的眼睛在地上打滚。
“到达目标上空,准备投弹!”
刺耳的防空警报在过了近二十秒后才响起,此时德军的投弹已经到来,如锯子切割般刺耳的防空警报和片刻后到来的爆炸一同谱了一曲死亡交响乐。
数十枚一百公斤航弹落到波兰的机场上,还未来得及起飞的飞机便在仓库中被损毁殆尽,底下的波兰士兵只能徒劳的操纵着高射机枪和小口径高射炮还击。
突然,一阵震天动地的爆炸袭来,近百米高火焰直冲云霄——机场的航空汽油储油罐被航弹引爆了!
与此同时,在边境以西,炮兵阵地上,德国人颇具特色的17cm k18加农炮撤下了炮衣,炮口指向远方,炮兵们肃然而立,在微弱的灯光下,肩头的红星与红十字一并闪耀。
而在更远处,摩托化步兵师、装甲师和独立工兵们已经出发。 5时15分,一颗黄色信号弹升空,上干门17cm加农炮、15cm加农炮和105cm加农炮开始喷吐火焰,天地间仿佛在一时间拨掉了静音,只剩下彻耳的轰鸣。
配合着步兵们一起行动的还有海军和空军,登陆部队与空降部分即将抵达他们的目标,给予敌人意料之外的猝然打击。
战争仿佛没有预告一样,各国的情报人员和外交官们甚至可能还未起床,便接到了这一令人错愕的消息,全世界都随着德国人的行动而炸开了锅。
3月1日,北方集团军群突破“莫德林防线”;
3月2日,北方集团军群占领比亚韦斯托克;
3月3日,中央集团军群突破维斯瓦河防线;
3月6日,南方集团军群占领克拉科夫;
3月7日,中央集团军群迫近华沙;
3月8日,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成功会师,包围华沙;
3月9日,华沙学生军冲击波兰总统府; 3月10日,华沙守军投降,德军占领华沙;
3月15日,波军最后的堡垒卢布林被德军攻克,波兰政府借道俄国,于英国成立流亡政府;
3月15日,早,人民战争委员会向全国及全世界宣告,在国际力量的强有力支援下,波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