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七
世无伯乐怨他谁?乾送了挽盐车骐骥[1]。空怀伏枥心,徒负化龙威。索甚伤悲,用之行舍之弃[2]。
〔驻马听〕玉鬣[3]银蹄,再谁想三月襄阳绿草齐。雕鞍金辔,再谁收一鞭行色夕阳低。花间不听紫骝嘶,帐前空叹乌骓逝[4],命乖我自知,眼见的千金骏骨无人贵[5]。
〔雁儿落〕谁知我汗血功,谁想我垂缰义[6],谁怜我千里才,谁识我千钧力?
〔得胜令〕谁念我当日跳檀溪[7],救先主出重围?谁念我单刀会[8]随着关羽?谁念我美良川扶持敬德[9]?若论着今日,索输与这驴群队!果必有征敌,这驴每怎用的?
〔甜水令〕为这等乍富儿曹[10],无知小辈,一概地把人欺。一地里快蹿轻踮[11],乱走胡奔,紧先行不识尊卑。
〔折桂令〕致令得官府闻知,验数目存留,分官品高低。准备着竹杖芒鞋,免不得奔走驱驰。再不敢鞭骏骑向街头闹起,则索扭蛮腰将足下殃及,为此辈无知,将我连累,把我埋没在蓬蒿,失陷在污泥。
〔尾〕有一等逞雄心屠户贪微利,咽馋涎豪客思佳味,一地把性命亏图,百般地将刑法凌迟。唱道[12]任意欺公,全无道理。从今去谁买谁骑,眼见得无客贩无人喂!便休说站驿[13]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
【注释】
[1]世无伯乐怨他谁?乾送了挽盐车骐骥:发现和使用那些有谋略、有才干的人,都需要有“伯乐”的慧眼识别和帮助提携。出自“骐骥负盐车,垂头于太行之坂,见伯乐则喷而长鸣。”骐骥:千里马。千里马拉盐车喻指大材小用。
[2]“空怀”四句:引用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马记》中王昌落魄遇仙,骑马回去,到家后马化为龙的典故。
[3]鬣:马脖子上的毛。
[4]帐前空叹乌骓逝:乌骓是项羽的坐骑。
[5]千金骏骨无人贵:指当时无人看重千里马。
[6]垂缰义:引用了苻坚之马垂缰救主的故事。
[7]跳檀溪:指刘备乘“的卢”马脱险故事。
[8]单刀会:即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
[9]美良川扶持敬德:敬德是唐将尉迟恭的字。
[10]乍富儿曹:刚富的暴发户。
[11]一地里快蹿轻踮:一地里,一味的。蹿,跳。踮,用脚尖着地走路。
[12]唱道:就是畅道,常道。
[13]站驿:驿站。
【鉴赏】刘时中并非是首开先河,借动物之口叙述冤情来抒写人间的不平,但这首《代马诉冤》影响深远,作者以一只千里马的口吻诉说得不到重用的冤屈,实则是为不能得到重视的知识分子们抱不平。
整套曲子用了七支曲牌,首曲〔新水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抒发了因为没有伯乐的赏识,所以千里马的前途只能被断送在艰困的劳作中。作者借曹操之志和马化为龙的典故,表明这匹老千里马虽有一身卓越的能力,但却无法得到主人的重用,最终被舍弃的结局,怎能不使人感到悲伤?
〔驻马听〕、〔雁儿落〕、〔得胜令〕三支曲,作者以马的口吻回忆了自己曾经的功绩,并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不公待遇,发出自己遭到抛弃的沉重叹息。想当年,自己在三月三日曾载刘备赶赴襄阳之会,而现在将军帐前再听不见也见不到千里马了。在〔雁儿落〕、〔得胜令〕两支曲中,作者连用多个典故,并使用了七个反问句,表达了千里马被遗弃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甜水令〕、〔折桂令〕、〔尾〕三支曲子则描写了一匹得不到重用的千里马的遭遇。千里马与普通的马不同,他具备特殊的才能,可是待遇却不如普通的马。在马中,那些“乍富儿曹”、“无知小辈”只善于做表面文章,而立过汗血功劳的千里马却难逃被卖到农村的命运,甚至被“埋没在蓬蒿、失陷在污泥”,“准备着竹杖芒鞋,免不得奔走驱驰”,供人服役、为人拉车,最后却落个“眼见得无客贩无人喂”的悲惨结局。这些,都是由于那些屠户贪图利益、“咽馋涎豪客”们“思佳味”,才使得千里马得不到原本的待遇,甚至不得善终。面对如此悲惨的结局,千里马发出了警告:“便休说站驿难为,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这是对现状的愤怒,也是对这个黑暗社会的现状发出的不平的吼声。
这篇元曲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动物来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形象生动,具体贴切,活灵活现地展示出元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得不到重用,最终沦落悲惨遭遇。曲子语言流畅通顺,描述详细,用字通俗质朴,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了不向世俗低头的精神。
吴弘道
〔南吕〕金字经
伤春
落花风飞去,故枝[1]依旧鲜。月缺终须有再圆。圆[2],月圆人未圆。失颜变[3],几时得重少年[4]。
【注释】
[1]故枝:去年的旧枝。
[2]圆:这个不仅指团圆,还有循环复归的意义。
[3]朱颜变:指的是容貌衰老。
[4]少年:年轻。
【鉴赏】这首曲子虽然是叫《伤春》,却不是因为春天的消逝感到哀伤,而是通过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往复,月缺月圆的变化,抒发了对人生无常、青春不再的感慨。
开头“落花风飞去,故枝依旧鲜”,就说落花飘散在风中,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只剩下空枝,却依然显得鲜嫩,生机勃勃;第二句说新鲜的花朵在去年的旧枝上重新绽放,表明了花谢还可以重开,而青春却是一去不回。这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并起了一种对比的作用,又起到以客观景物引起情思的作用。结合题目,用风吹花落来正面比喻青春的消逝,而旧枝依然鲜明则反衬出人无再少年。
接下来“月缺终须有再圆,圆,月圆人未圆”三句,以月亮的圆缺来对比人事的变化无常,而本曲并非正用此法,而是从反面着笔,说明了月缺了还会再圆,来对比人年老就不可再年轻了,在这一正一反的对比中,“伤春”的真正意义就不言而明了。结尾两句“失颜变,几时得重少年”,直接揭示题旨,为人的青春易逝而难再得而伤怀不已。
这首曲子表明对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的惋惜之情,通过大自然的变化等意象,衬托出“人无重少年”这个人生哲理,将形象性与理论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受到大自然景物形象的感染的同时,又引起对人生的启迪、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反思。
〔南吕〕金字经
颂升平
太平[1]谁能见,万村桑柘烟。便是风调雨顺年[2]。田,绿云[3]无尽边。穷知县[4],日高犹自眠。
【注释】
[1]太平:有二义,一是指治平,即社会和平;二是指连年丰收。这二义这里都有。
[2]便是风调雨顺年:年成好,天公作美,风雨适时。
[3]绿云:绿色的庄稼。
[4]穷知县:指知县清廉,不贪污。
【鉴赏】这首元曲描绘了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景象,紧密结合题目《颂升平》,表达了作者希望为官清廉的理想。
开头两句“太平谁能见,万村桑柘烟”,作者欲扬先抑,先说出难见的太平盛世,然后又说自己有幸见到,在这一抑一扬之间,作者刻画了一幅农业兴盛,生活安定的美丽图画,突出了作者笔下的广大乡村的太平景象。绿树环绕千村万落,缕缕炊烟从绿荫中袅袅升起。
中间“便是风调雨顺年”说明当时农村太平的原因:收成好,是上天的赏赐,是因为气候适宜,风调雨顺。“田,绿云无尽边”两句,作者将视角从村落中转移至外面,庄稼茂盛的在田野里生长,放眼望去,满眼新绿,意象越来越开阔,将境界进一步扩大,显得壮美开阔。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