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c
首发:~七
[2]钗分凤凰:是“分凤凰钗”的倒文。
[3]杯斟鹦鹉:用海螺雕琢成的酒杯。
[4]人拆鸳鸯:拆散如鸳鸯一般恩爱的情人。
【鉴赏】这首元曲是作者秋天时在江畔漫步,由景生情,在同样的景色中回想起了一次离别从而写下此曲,此曲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对日暮江边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作者用对偶句,描写了眼前的秋江暮景勾起了作者的回忆。作者面对浩瀚无际的天空,面对秋水苍茫的大地,面对落日余晖的山腰,夕阳斜斜地照在大地上,大雁成群结队的东飞,天地之间一片迷茫旷远,凄清寂寞。作者将落日、斜阳,分别放在山腰和雁背这种特殊位置上,表达了作者在秋天的日落时分时那种不忍离去而且想回去的心情。
第二层为后七句,写忆别的具体内容。此曲从“璧月词”开始,进入一个回忆的空间。“璧月词”出自《玉树后庭花》曲的“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想当初离别之际,在兰舟之上,红唇轻启却还在唱“璧月词”。作者却将团圆的曲子安排给离别的恋人演唱,更加突出两人之间那种感情的悲凉的感觉。离别的泪水在西风中沾湿了衣裙;离别宴上,每人各留一支凤凰钗,让大家多喝一杯。从此一别,将一对恩爱的情人拆散,从此咫尺天涯,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再遇!最后三句“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以凤凰、鹦鹉、鸳鸯描述,结构严谨,包含意蕴。
此曲从现在起笔回溯到以前,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是曲子的表现的空间拓宽了,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意味深长。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骊山[1]横岫,渭河[2]环秀,山河百二[3]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注释】
[1]骊山:在长安附近的临潼区东南。
[2]渭河:环绕长安城。
[3]山河百二:泛指古代秦国的险要之地。
【鉴赏】《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作者在吊古伤今的兴亡之叹中,还夹杂着对封建统治者的责问,以及对人生短暂而又变幻无常的伤感。
开头“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先从山河的雄险落笔。这一山一水,用一“横”一“环”,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而且突出长安的山川形胜一如当年,烘托出了这个历代古都形势之险峻和景色之壮丽,与后面的残破之景与黍离之悲形成强烈的反差。“山河百二还如旧”,而今天长安的形势,山河依旧但人事全非。“还如旧”三个字,铿锵有力,在这相对不变的空间里,时间流逝,演出了多少朝代兴衰的悲喜剧,作者百感交集的怀古伤古之情,尽在其中。
紧接着,“狐兔悲,草木秋”,为作者当时所见之景,与长安一带险峻的地理优势,形成鲜明的对照。倾吐出作者由今思昔而产生的感叹、感伤和悲愤之情。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宫苑,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汉陵唐宫阙又在哪里?留下的岂不就是衰败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吗?在作者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也夹杂着人生无常、转瞬即逝、无可奈何的消极人生观。
最后两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作者从怀古的感伤转移到现实的景物中来,经过一番遐想,那“横岫”的骊山,“环秀”的渭河,仿佛也因伤古而叹息。
整曲写得含蓄朦胧。作者运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山水赋予人的感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刻画巧妙传神。
〔双调〕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1]道中
山对面[2]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3]。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4],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注释】
[1]湘阴:在今湖南,是湘江下游、洞庭湖南岸的一座山青水秀的小城。
[2]山对面:指作者“面对山”。
[3]沙洲:水边的沙地。
[4]濯雨蒹葭秀:蒹葭,芦苇。秀,草木开花。
【鉴赏】秋天,作者走在湘阴道上,所见秋色烂漫,从所见的山水景物写起,自然生发出喜悦欢愉之情,于是写下此曲。
开头两句“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从选取的意象看,面对着山,只见层峦叠嶂,江中沙洲绿草齐腰。堆满山峦的“兰草”,茂盛生长的绿草,历经寒霜的橘柚,雨水洗濯的蒹葭,这些事物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只用一个“堆”字,就将那郁郁葱葱的生机渲染出来,一个“染”字,形象地描绘出大片沙洲全被茂密的绿草所笼盖。“齐腰”,不仅具体描绘出草的丰茂,而且与前面的“对面”呼应,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悄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秋日胜景的赞美三、四句“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进一步点明,山上绿得那么深的,原来是“经霜色愈浓”的柚橘;给沙洲染上绿色的,原来是正在扬花的芦苇。从写景的色调看,作者写秋景浓墨重彩,色彩丰富而明丽,“翠、绿、青”等词的运用,一洗秋日的萧瑟,使笔下的江南秋景图高远开阔,明丽鲜妍,令人赏心悦目。
“隔沧波隐隐江楼”一句,由近及远。俯仰之间,这远楼近水,参差错落,色彩纷呈。这句既点出了江,又进一步拓宽了曲子的意味,作者凝神遐思的神态仿佛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最后两句“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传黄败柳”,表面上仍是写景,真是“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对比(或衬托),虽然“几叶儿”给人“数叶而感秋”的喟叹,但万顷潇湘美景仍令人赞赏,虽在秋天还是那么明亮而美丽的。正是这一叶传黄败柳,使作者的情感顿生波澜,意识到草木摇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点破”二字化静为动,为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情趣,同时也为这首元曲增添了悠远的抒情意味。写景有强烈的层次感,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沙洲,橘柚之青,芦苇之秀,更有沧茫碧波,隐隐江楼,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双调〕沉醉东风
昭君出塞图
毡帐冷柔情挽挽,黑河秋塞草斑斑。丹青误写情[1],环佩难归汉[2],抱琵琶怨杀和番[3]。比似丹青旧玉颜,又越添愁眉泪眼。
【注释】
[1]丹青误写情:指王昭君被画工毛延寿丑化,因此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幸’。
[2]环佩难归汉:化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的诗句。
[3]和番:指王昭君和亲。番,番邦。
【鉴赏】赵善庆这首元曲是题咏《昭君出塞图》的,既忠实于画面,描写了《昭君出塞图》中出现的荒漠、秋草、毡帐、人物,又根据史书、杂记中有关昭君的传说发挥艺术创造,从画境中拓出曲境,着重表现了昭君的故国之思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凉心境。
开头两句“毡帐冷柔情挽挽,黑河秋塞草斑斑”,描写荒野上孤零零的帐篷,使人联想到独宿其中的王昭君,她辞别故国,远出塞外,一定柔肠百转。她看着如同黑河两岸的斑斑塞草,是那样缠绵无尽,于是触景生情,情思驰骋于远在天涯的故国,发出了“丹青误写情,环难归汉”的怨诉,写出了对画工毛延寿的怨恨。历代诗歌都为昭君鸣不平,而作者却没有明确的表明态度,而是着眼点放在“误写情”的后果“环难归汉”上,直接抒发昭君永别汉地的决绝之心。
最后三句“抱琵琶怨杀和番。比似丹青旧玉颜,又越添愁眉泪眼”,是依据《昭君出塞图》上昭君怀抱琵琶的形象,猜拟她心怀故里,怨恨和番的心思,作者也是借昭君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发人深省。
〔双调〕折桂令
湖山堂[1]
小窗开水月交光。诗酒坛台,莺燕[2]排场,歌扇摇风[3],梨云[4]飘雪,粉黛生香。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花妒幽芳,人换宫妆,惟有湖山,不管兴亡。
【注释】
[1]湖山堂:在杭州西湖的西南面。
[2]莺燕:指歌儿舞女。
[3]歌扇摇风:化用晏几道“歌尽桃花扇底风”的词句。歌扇,古代歌女演唱时的道具。
[4]梨云:本指梨花坠落时纷纷如云,这里指歌舞纷纭。
【鉴赏】这首元曲描写湖山堂,重点是对堂内的歌舞的描写,并由此生出感慨。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