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三
故鞍城,今俗名馬鞍城,在濟州平陰縣東十里。〈《史記·韓世家》「敗齊頃公於鞍」《正義》引。按據《名勝志》補「東」字。〉
陶山在濟州平陰縣東三十五里。范蠡止此山之陽也,今山南五里猶有朱公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止於陶」《正義》引。按《史記·貨殖列傳》「之陶爲朱公」《正義》引《括地志》云「陶山在齊州平陽縣東三十五里陶山之陽也,今南五里猶有朱公塚。」所引應與《越世家》引同,由於傳寫翻刻不愼,致有脱誤。唐齊州有平陵縣無平陽縣,張文虎校定金陵奉《[[史記]]》遂改爲平陵縣,但陶山所在當是濟州平陰,《元和郡縣志》鄆州平陰縣云「陶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可證。又「止此山」上當有「范蠡」二字,今增。〉
東阿縣
谷城山一名黃山,在濟州東阿縣東。濟州,故濟北郡。孔文祥云黃石公狀鬚眉皆白,杖丹黎,履赤舄。〈《史記·留侯世家》「孺子見我於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卽我矣」《正義》引。〉
項羽墓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七里,谷城西三里。《述征記》云:「項羽墓在谷城西北三里半許,毀壞,有碣石『項王之墓。』」〈《史記·項羽本紀》「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正義》引。〉
谷城故城,在濟州東阿縣東二十六里。〈《史記·項羽本紀》「睢陽以北至谷城」《正義》引,又《楚世家》「伐齊取谷」《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睢腸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注引。按《通鑑》注引「故」下有「城」字。〉
東阿故城在濟州東阿縣西南二十五里。漢東阿縣城,秦時齊之阿也。〈《史記·項羽本紀》「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東走東阿」注引。〉
濮州
鄄城縣
故堯城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十五里。《竹書》云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縣西北十五里。《竹書》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五帝本紀「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正義》引。〉
陶丘在濮州鄄城縣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國都城記》云此城中髙丘,卽古之陶丘。〈《史記·夏本紀》「泆爲榮東出陶丘北」《正義》引。〉
雷澤縣
濮州雷擇縣,本漢城陽縣,在州東南九十一里。《地理志》云城陽屬濟陰郡。古郕伯,姬姓之國。〈《[[史記]]》周武王封季弟載於鄖,其後遷於城之陽,故曰城陽。《史記·項羽本紀》「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 《正義》引。《史記·秦本紀》「城陽君入朝」《正義》引作「濮州雷澤縣本漢郕陽縣」,古郕伯,姬姓之國,周武王封弟季載於郕;其後遷城之陽也」。又《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義》引作雷澤縣,本漢城陽縣也」。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別攻城陽屠之」注引作「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縣,在州東九十一里。」按以上所引,各有錯脱比脱「縣」字,《五帝本紀》及《秦本紀》引不脱。此《輿通》監注引脱「南」字,《[[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逐北至城陽《正義》云「城陽,雷澤縣是也,在濮州東南九十一里」,蓋本《括地志》爲説,「東」下有「南」字。《元和郡縣志》巻十一濮州雷澤縣説雷澤縣「西北至州九十里」,則縣在州之東南,應補「南」字。〉
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孝經援神契》云舜生於姚墟。〈《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正義》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燕虚長平」《正義》引。〉
雷夏澤在濮州雷澤縣北郭外西北。《山海經》云雷澤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也。〈《史記·五帝本紀》「漁雷澤」《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雷夏旣澤」《正義》引、《詩地理考》巻六引均無「《山海經》云」以下文。按《詩地理考》引有「北」字,《元和郡縣志》巻十一雷澤縣亦云「雷夏澤在縣北郭外,今補。〉
雍、沮二水在雷澤縣西北平地也。〈《史記·夏本紀》「雍沮會向《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巻十一濮州雷蹕蘇云雍水、沮水,二源倶出雷澤縣西北平地,去縣十四里。」此引脱「縣」字,今據增。〉
堯陵在濮州雷澤縣西三里。郭縁生《述征記》云:「城陽縣東有堯塚,亦曰堯陵,有碑」是也。〈《史記·五帝本紀》「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正義》引。〉
濮州雷澤縣有暦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處也。〈《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暦山」《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暦山》引。〉
濮陽縣
濮陽縣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本漢濮陽縣也,古昆吾之國。〈《史記·項羽本紀》「西破秦軍濮陽東《正義》引。按唐濮陽縣卽漢東郡濮惕縣,古爲昆吾國,又卽帝丘。《史記·髙祖本紀》「軍濮陽之東」《正義》云「濮陽故城在濮州西八十六里,本漢濮陽縣」,典此引同,蓋亦《括地志》文。此引有脱字錯字,今據《髙祖本紀》、《正義》補「本漢」及「陽」三字,又據《楚世家》、《正義》引《括地志》刪「呉」字補「昆吾」兩字。〉
濮陽縣,古昆吾國也。昆吾故城在縣西三十里。昆吾臺在縣西百歩顓頊城内,周回五十歩,髙二丈,卽昆吾墟也。〈《詩地理考》巻五昆吾引。《史記·楚世家》「一曰昆吾」《正義》引作「濮陽縣,古昆吾國也。昆吾故城在濮陽縣西三十里。臺在縣西百歩,卽昆吾墟也」。按據《楚世家》、《正義》引增「昆吾」二字。〉
濮陽縣有故龍淵宮,俗名瓠子宮。〈《漢書》云河決瓠子,漢武起宮於決水之旁。又濮陽縣西南八里有赤龍渦,有決口故道,蓋古之龍淵宮也,非築宮之所。《太平寰宇記》巻五十七檀州濮陽縣引《坤元録》。〉
故龍泉宮俗名瓠子宮,在濮州濮陽縣北十里,州西北九十里。元光中河決瓠子,塞決阿之傍,龍泉之側,因以爲名,亦云宣房宮。〈《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宮室·一》引。〉
萊州
掖縣
故過鄕亭在萊州掖縣西北三十里,本過國也。〈《史記·夏本紀》「帝少康立」《正義》引。按《後漢書·郡國志》東萊郡掖縣有過鄕,劉昭注云「故過國」,此引「地」當作「也」。〉
過,猗姓國,萊州掖縣西北三十里有過鄕亭。《路史》、《國名紀》一引,又《後紀》巻十三《疎仡紀》、《寒促傳》引。
萬里沙在掖縣東北二十里。〈《玉海·卷二十·一》引。〉
黃縣
黃縣故城在萊州黃縣東南二十五里,古萊子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過黃腫」《正義》引。〉
故牟平縣城在黃縣南百三十里。《十三州志》云牟平縣,古腫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過黃腫」《正義》引。按此指漢牟平縣城,《括地志》成書時無牟平縣,今加一「故」字。〉
卽墨縣
壯武故城在萊州卽墨縣西六十里,古萊夷國。漢壯武縣故城。〈《史記·孝文本紀》「其封昌爲壯武侯」《正義》引。按《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杜預注謂「壯武縣是其地」,是萊夷國在漢壯武縣,卽壯武故城,「有」字衍。〉
膠水縣
卽墨故城在萊州膠水縣東南六十里。古齊地,本漢舊縣,在膠水之東。〈《史記·項羽本紀》「徙齊王田市爲膠東王」《正義》引。又《史記·孝景本紀》「膠東王雄渠」《正義》引作「在密州膠水縣東南六十里」。又《通鑑·巻十·漢髙帝紀》「將軍田旣軍於膠東」注引作「古齊地,漢爲膠東國,以其地在膠水之東也」。按此引「南」上脱「東」字,當作「東南六十里」、《孝景本紀》、《正義》引不脱,《元和郡縣志》亦云「卽墨故城在膠水縣東南六十里。」《孝景本紀》、《正義》引密州爲萊州之誤。〉
文登縣
文登縣,古睡縣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窮成山登之罘」《正義》引。〉
成山在萊州文登縣東北百八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窮成山登之罘」《正義》引,又《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觀平成山」《正義》引。〉
之罘山在萊州文登縣西北百九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射乎之罘《正義》引,又《秦始皇本紀》「窮成山」《正義》引,又《封禪書》「祠之罘」《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登之罘」注引。按「罘」上脱「之」字,據《[[史記]]》本文增。〉
齊州
歴城縣
隋開皇十六年改置營城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二年置營城,屬潭州,八年省入平陵縣。其城在平陵城西。《太平寰宇記》巻十九齊州歴城縣引。按末句有脱字,據《太平寰宇記》本文補。}}
祝阿縣
古禹息城在山荏縣北,後魏移於濟北,此城是也。《太平寰宇記》巻十九齊州禹城縣引。按《元和郡縣志》巻十一齊州禹城縣云「縣西南二十里有禹息故城」。《舊唐書地理志》巻三十八齊州禹城縣説,漢祝阿縣天寶元年改名禹城,因縣西有禹息故城故。此引「禹」下缺「息」字。}}
淄州
淄川縣
淄州淄川縣東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傳云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謂之淄水也。〈《史記·夏本紀》「濰淄其道」《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汶水引作「淄州淄川縣東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按「北」當作「南」,《詩地理考》作「東南」是,《元和郡縣志》亦云「淄水出淄川縣東南原山」。「波」下脱「流」字,據《元和郡縣志》增。〉
故昌城在淄州淄川縣東北四十里也。〈《史記·趙世家》「將攻昌城」《正義》引,又《史記·樂毅列傳》「封樂毅於昌國」正義。〉
長山縣
濟南故城在淄州長山縣西北三十里。〈《史記·孝景本紀》「濟南王辟光」《正義》引,又《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割齊之濟南郡爲呂王奉邑」《正義》引作「二十五里」。按「川」字誤,《齊悼惠王世家」《正義》引作「淄州」。〉
髙苑故城在淄州長山縣北四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膠西王印《正義》引。〉
髙苑縣
千乘故城在淄州髙苑縣北二十五里。〈《通鑑·巻十》「漢髙帝紀「撃齊將田汲於千乘」注引;又《史記·田儋列傳》「破齊將田吸於千乘」《正義》。〉
宋州
宋城縣
宋州,本秦陽郡。〈《史記·髙祖本紀》「以沛公爲陽郡長」《正義》引。〉
宋州城。古閼伯之墟,卽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史記·殷本紀》「子相土立」《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子帝少康立」《正義》引作「商丘,今宋州也」。按床城縣附於州郭,蓋言宋州城爲古板伯之墟,各本《[[史記]]》倶作「宋州城」,金陵局本《[[史記]]》校增「宋」「縣」二字非;今刪。〉
宋州城,羿所封之地。羿五歳,父母與之入山,處之木下,以待蟬,還欲取之,而群蟬倶鳴,遂捐而去。羿爲山間所養。年二十,習於弓矢。仰天歎曰:「我將射四方,矢至吾門止。」因捍卽射矢靡地截草徑至羿之門,乃隨矢去。〈《路史》、《後紀》巻十三《疎仡紀》、《夏後紀》引。〉